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评论 > 正文

应对气候变化,中美如何合作?释放哪些积极信号?专家解读

2021-11-12 10:45  央视新闻   - 

罕见、出人意料、令人鼓舞,应对全球气候危机关键时刻,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11月10日,联合宣布了《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究竟会给全球的应对气候合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
 
11月11日,距离第2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结束,还有一天。世界在关注,应对气候变化,各国能否采取一致的行动?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影响几何?全球气候危机,已经迫在眉睫,而当下的十年,是应对气候变化最关键的十年,中美如何携手共进?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释放哪些积极信号?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潘家华:从某种角度上讲,《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应该是历史性的,《巴黎协定》本身是历史性的,中美两国的合作使得《巴黎协定》能够顺利诞生、顺利生效。在推进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困难,那么今年在格拉斯哥,中美再次联手共同推进,所以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中美两国合作的本身。因为它是一种标志,是一种示范,是一种标杆,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走向碳中和的进程,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推动力量。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强调十年关键期的特殊意义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潘家华:这十年是一个开始,但这个开始非常关键。因为《巴黎协定》各个国家所作出的自主贡献的时间节点是2030年。现在来看,所有的缔约方都向《巴黎协定》秘书处提交了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那么这个国家自主贡献能不能够落地,而且还会有全球的盘点,盘点以后还需要再进一步提升气候目标的雄心,所以这十年非常关键。如果这个十年我们迈开了步伐,那么后边的路子就会一路平坦。如果这十年我们步履维艰,欲进还退的话,那后续的二十年,到2050年要实现碳中和的话,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而这一个好的开端,中国和美国至关重要。历史上美国是历史累积排放最多的国家。当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作为世界工厂,我们的排放也是位居世界首位。所以如果我们能够联手示范,那么这对全球有一个非常好的引领示范,乃至于一种倒逼的效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十年是至关重要。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 合作内容干货多多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潘家华:我们说美国人务实,中国人实干,从这个意义上讲,每条内容都是干货。①比如甲烷问题,以前没有特别引起关注,但甲烷是除二氧化碳以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而且与化石能源的燃烧十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讲,纳入甲烷必然会推进《巴黎协定》目标的落实进程。②更重要的是气候治理,也就是在气候碳中和,比如标准方面,中美联手能够为我们碳中和目标进程的观测和落实,能够提出规范性的东西,所以这点也是至关重要。③美国在这个宣言中,非常明确的确认在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这个目标对很多人来讲,一开始是不敢相信的,美国却有信心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对美国应该表示鼓励,支持他们能够顺利在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的目标。如果美国能够在2035年实现无碳发电,那么中国肯定会在2060年前实现无碳发电,这种示范和引领的效果是非常明确的。
 
中美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的推动和带动作用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潘家华:这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一种道义的引领。因为我们所应对的气候变化不仅仅是未来的挑战,也是我们当前的挑战,我们必须要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讲,中美应该说都是负责任的国家,都有这种担当。对于一千亿,按照《巴黎协定》以前的谈判,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应该转移给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碳排放责任相对少,但受气候变化影响比较多的贫穷国家来适应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一千亿,实际上看起来好像数字很大,相对于发达国家他们现在的GDP,也就只有他们国内生产总值的0.15%的水平,所以发达国家需要有这样一种担当。美国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想出这个钱。现在拜登又回到《巴黎协定》的框架下,表明美国确实有这种义务,而且现在也表现了一种意愿来承担这份责任,我们应该对此表示赞赏和欢迎。对于中国来讲,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从理论上讲也应该有权利接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但是我们作为负责任大国,我们也作为在工业化水平有一定进展的国家,我国不仅没有要这些钱,而且还通过南南合作的形式提供相应资金,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对华战略重大转变 北约为何渲染中国“战略威胁”?
下一篇:出口民调:现任总统拉德夫在保加利亚总统选举中领先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