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宁波博物馆,
看到那顶万工轿和送不完的十里红妆时,
对江浙沪独生女的顶配,
终于有了最脚踏实地的了解。
万工轿,如其名,是由一万工时完成,
它的奢华,代表了宁波当年的沉淀与丰厚。
讲解员小姐姐淡然地说,这顶万工轿是自己家里奶奶辈的,我们又一次震惊。
风淡云轻,曾经沧海,藏富于民,阿拉,果然是宁波人。
一直以来,老钱,就是宁波最显著的标志。
2021年,宁波人均GDP达15.39万元,超过杭州。
《2024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46位宁波企业家上榜“10亿美金企业家”。
在所有城市中排名第26位,很多知名企业的老板均是宁波人。
更不用提威武的宁波帮,以及连续13年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的数据;
然而,宁波除了“老钱”,还有啥?
上周,38℃的初秋高温里,我们抵达宁波。
△宁波博物馆。
在曾经沧海的老宁波里走一走,想揭开这座“顶配”城市的另一面。
△宁波天一阁。
从近500年沉淀的亚洲第一藏书院,到王澍极具现代艺术的美术馆,
再环了大半个湖深入宁波的后花园、老街。
发现这座城最大的宝藏,其实藏在本地人的厚积薄发,与历史沉淀之里。
宁波籍的艺术家江碧波,在宁波美术馆此刻正有一个展,叫做“做自己的太阳”。
逛展的时候,我们就在想,这才是宁波这么多年来的写照啊——
江浙沪独生女只是媒体幻象,
默默地做自己的太阳,才是这座城长久以来,如出一辙的精神与内核。
这座江浙最NB的城市,还是太低调了。
01
宁波的泼天富贵,比想象中更早
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
老宁波人口中的“江厦”,就是老外滩。
这个比上海外滩早了21年的十里洋场,
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下午3点,几乎顶着最烈的阳光,我走在老外滩的街巷里。
轮船悠悠地驶过,穿过一座座桥,然后消失在视野尽头。
穿过几栋老洋房,青砖黛瓦,绿叶红花。一阵热风吹起,绿叶和花墙如荫如浪。
怒放的凌霄花,将老楼一层一层包裹,似瀑布垂下,是这老外滩夏季里独一份的明媚。
沿着江边,走过楼与树齐平的老洋房们,海关、银行、邮局、商号、饭店、教堂,仿佛一个转身,就能“穿越”到开埠后的百年变迁史。
宁波,又称甬城。甬江的甬,滔滔江水与海浪不息。
这个一半陆地,一半海洋的地方,注定要狠狠拼一把。
江河打山中来。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汇聚在三江口。
这儿也成为宁波最早的港口,引领了宁波因海港而盛的泼天富贵。
如果说三江合流,是寂静潮头。那么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最热的巨浪。
△1995年12月,在北仑港区2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靠泊的30万吨级“凤凰轮”,是当时国内靠泊吨位最大的货轮。图by宁波市档案馆
8000前,宁波先民在此孕育出了“河姆渡”文化。
唐代,这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宁波于广州、泉州同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
风风火火繁盛了百年之后,明代朱元璋才把这儿由明州改为“宁波”,取“海定则波宁”之意。
这份美好寓意,一直延续到了16世纪大航海时代。
那个时候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口之一,绝对不是虚名。
甚至欧洲人只知宁波,不知“浙江”。
这个东方始发港也一度成为了全世界的会客厅。
商船云集,白银滚滚,来来去去。
葡萄牙人、日本人,浙江闽南的商人们,带着欧洲、南洋、江南的货物特产聚在这里。
后来,这里有了中国最早的十里洋场,也就是,此刻的老外滩。
从老外滩望出去的宁波,跨越古今,是一代代人的奋斗史。
更在历史里,留下世界的注脚。
今天的宁波舟山港,已经连续14年蝉联世界第一大港,超过了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东京等全球知名港口。
02
宁波的文化情怀,比想象中更重
离了老外滩,过了桥,来到宁波文脉最浓重的地方,天一阁。
罗振宇曾在视频号说——
天下精华收敛于此,他每次来宁波都会过来这里站一站。
他说需要感受一下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后生小辈读书人,碾压式的存在。
“我们要带着整个文明的情怀,来看它。”
确实,这个非常宁波的藏书楼,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盛时藏书多达7万多本。
入了天一阁,看见的第一馆,就是一柜古代式藏书卷。
随着这书卷们徐徐展开来的,是跨越宁波近500年读书人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每一条窄巷四通八达,每一个拐角都有如揭开一个新世界般的豁然开朗。
蓊蓊郁郁的院子,还保留着古朴的韵味。
阳光穿过树叶摇晃的缝隙,打在长廊下,打在水流中,打在建筑的边角,打在人们的脸上,打在碑林的某一角。
这里面还保持着建阁时的原貌,阁前有潺潺流水,阁内有浓浓书香,安静、沉着的气息扑面而来。
天一阁的藏书历史, 源于宁波一个古代读书人,对书最纯粹的迷恋和热爱。
明朝嘉靖年间,兵部右侍郎范钦是个爱书狂人。
去官归乡后,他开始决心给自己建一个“书的乐园”。
江南多雨潮湿,为保护书楼,范式一族定下规矩,“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等。
虽说外人不得入内,但读书人啊,总有一见如故的惺惺相惜。
直到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范氏子孙的认可和陪同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的外姓人。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天一阁由“私”走向了“天下”。
大量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明代方志、政书、科举录、实录、诗文集等,很多为海内孤本,开始源源不断地汇集于此。
一个人、一个家族的藏书楼,自此,成为了天下人的藏书楼。
从老外滩,走到天一阁,从历史浪潮的前端,回到文化的深处。
这座城的自信和洒脱,从来都拥有沉甸甸的底气。
03
宁波的幸福感,比传闻中更强
有了数百年的底气,才能有如今的松弛与惬意。
12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不是虚名。
到了又被称为“万金湖”的东钱湖,才能感受到,这闯荡过山川湖海后的淡泊,是如何让本地人有了闲看云卷云舒的底气。
比西湖大四倍的东钱湖,宁波人不说,你可知道?
郭沫若先生都盛赞“西湖风光,太湖气魄”。
低调的宁波人把这里打造成桃源秘境,有温婉,也有气韵。
本地视频号博主天蓝,爱极了这里,他拍下无数段东钱湖的日落。
有金色的湖光,有浪漫的人,瞬间成永恒。
他也拍下休憩的白鹭,拍下夏末秋初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其实,东钱湖,对我们说是让人惊艳的秘境后花园。
但对于宁波人而言,这里就是童年时的回忆。
有本地人笑着说,这不就是我外婆家附近嘛,儿时常去。
幸福感,就是这样,在宁波人每一分每一秒的日常烟火里。
东钱湖,距宁波城东15公里。
整个湖由谷子湖、梅湖和外湖三部分组成,面积22平方公里。
是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为杭州西湖的4倍。
世界建筑大师隈研吾,在这建了座艺术感十足的美术馆——韩岭美术馆。
悠悠烟水,澹澹云山,美术馆的边界处,临水照影,风姿绝好。
湖畔旁的韩岭老街,有美食,有书店,有小吃,有茶馆,有展览,有非遗体验馆。
午后随意闲逛,就能拾得一个观鱼喝茶的小馆。
馆主是个宁波本地95后姑娘,她说住在这里清净,自己造个小景致,就是生活的乐趣。
古街古巷,与现代生活主义,在这“浙东第一古街”里,文艺与惬意拉满。
深入钱湖秘境。
则能看到一片山水,一片湖光,湖中有树,有桥,有飞鸟。
这里有夏日荷塘,花开到剩夏,莲蓬在成熟。
这里有古寺和观音,就在烟波浩淼的东钱湖中心霞屿岛上。
长达2公里的湖心堤将东钱湖一分为二,
依次连接钱堤烟波、陶公钓矶、清风香桂、澄湖明月、二灵掠影、霞屿锁岚、补陀洞天、山僧呼舶等湖心八景。
穿过湖心腹地,两侧的东钱湖,流转在树影的光晕里。
我们还在这里寻得一处好地方,名曰月波楼。
南宋时,位居宰相的史浩,在这东钱湖西北山麓,建造一座月波寺。
且作诗《咏东钱湖》,叹这湖中意境——
“行李萧萧一担秋,浪头始得见渔舟。晚烟笼树鸦还集,碧水连天鸥自浮。十字港通霞屿寺,二灵山对月波楼。于今幸遂归湖愿,长忆当年贺监游。”
几经兵荒战火,原本的月波楼早已荡然无存。
但山湖无恙,2002年湖心堤上,月波楼重建。
成为书楼,亦成为茶室,三面环湖,静心休憩。
我们无意登上二楼,是个国学书房。
这个书房颇有意境。
一面窗,可以看到当年的霞屿寺,这是宁波过去的辉煌;
一面窗,可以看到宁波院士中心,这是宁波当下的成就;
而中间读书的孩子们,则是,宁波的未来。
还是应了那个展览的主题——
永远,要做自己的太阳。
清醒,低调,热烈生长。
若还在说网络热梗里,只会说宁波有钱,
那么不妨来这里看看,看看这座城,
真正的幸福感。
04
宝藏宁波,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这一次来宁波,淹没在小海鲜和米馒头里的我们,
更是需要给这座淡定的城市举大旗。
好在,这些年以来,更多普通人和内容创作者,
也开始将镜头,从网红视角,转到了这些真真切切的宝藏城市里。
这里的人们生活,张弛有度,在忙碌中寻求宁静,在进取中拥抱平和。
让更多人看到了宁波人淡然的生活态度,萧然无争的处世哲学。
在宁波呆了许久的诺娃告诉我们,比起北上广深,宁波更应该成为创业者的新高地。
金牌导游金牌导游小黑诸鸣说起宁波商人,则以“儒商”来称之,
“低调有实力,从不张扬,一如宁波的城市个性。”
视频号上,关于宁波的传播,最近开始风起云涌起,话题量激增。
随意一刷,就能看到——
云边小卖部在宁波的取景地,有多悠闲;
东钱湖旁利民村的咖啡馆,和诸多古村落里,那些文艺的citywalk路线;
甚至关于象山的渔山列岛,雪窦山的瀑泉横飞,松兰山的“潮来一排雪,潮去一片金。”
视频号给了大家一个传递美景和情绪的窗口,在传递城市的风韵时,城和人便有了跨越时空的相遇。
而创作者们,甚至每个人,通过视频号,也可以不断地进行“城市发现”。
对一个城市来说,这些内容,就是对其最好的“广告”。
每一个生长在这里的人,
每一个为城市代言的他们和你们。
去观察,去发现,去传播,去影响。
不得不承认,视频的表达比图文更立体,也给了更多人表达的可能性。
让外地游客看到这座城的宝藏,让本地人去传播自己家乡的美好。
不管是在哪里,每一条真正能够引起共鸣的城市话题,都能产生连锁式的无穷能量和源源不断的长尾效应。
岁月流转,城市生生不息。
淡淡的宁波,开始热起来了。
做自己太阳的宁波,
开始被人看到了这里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