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旅游 > 正文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2021-07-07 19:30  凤凰网   - 

最近,我们去了一趟苏州。

走过了苏明玉生长的那个同德里。

走过了著名的三元坊。

△ 粉墙黛瓦,苏州的河道众多

△ 粉墙黛瓦,苏州的河道众多

也专程去膜拜了姑苏城外寒山寺,

和久仰许久的苏州博物馆、苏州民俗博物馆和苏州园林。

△ 苏州博物馆里,来看展的人们

△ 苏州博物馆里,来看展的人们

苏州,一直是一座懂得生活的城市。

老城街头和新城的忙碌,各有各的景致。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老城的清晨,菜市场隔着白墙黑瓦,市集上可见来来往往的老苏州人,说着苏州闲话。

「倷好,几花铜钿。」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以及,随处可见的手工艺,精细又美好。

毕竟,苏州的手工艺啊,全国闻名。

不不,全世界闻名。

2014年,苏州成为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

像我们耳熟能详的苏州园林,包括纵横市肆的河道,各中的细节,其实都是苏州手工艺——苏作。

苏州的手工艺水平,代表了手工艺界最极致的水平。

最近,关于苏作的美和极致,有个堪称线上展馆的电影。

一部记录苏州手工艺非遗传承的影片——《天工苏作》将于7月10日上映。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九项绝美非遗——

苏州灯彩、核雕、宋锦、明式家具、船点、苏绣、香山帮营造、缂丝、玉雕等首次集萃呈现。

够够够够绝,够惊艳。

前几天,我们去到苏州博物馆的时候。

看到人们在这些非遗藏品前驻足良久,或轻叹,或攀谈。

也在猜测,这其中,是哪样非遗藏品打动了他们。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显然,苏作的痕迹,已经深入了苏州人的生活日常。

苏州的风,总在街头的亭台楼榭和粉墙黛瓦中涌动。

我们在河道前驻足,想来说说这部影片里,择一事,从一生的匠人们。

也想来聊聊这些苏州的故事。

给人看的灯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

给自己看的,挂在心里,永远都亮着。

苏州街头,九月底。

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站在灯火里,已经好几个钟头。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女儿汪丽秋赶来,给父亲披上外套,熟练得仿佛老爷子天天都这样。

「你看那凤凰,16米的尾巴,真好看啊。」

父亲汪筱文在看的,是自己做的苏州灯彩。

75岁的汪筱文,是苏州灯彩的传承人。

每个月,甚至每周。

汪筱文都会去平江中学给孩子们讲课,他说,他再不讲多些。

那些东风日放花千树的日子,恐怕都不复返了。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但老人也察觉到了,不光自己的女儿,好像整个社会环境,都有点失去了兴趣。

巷子里的工作室,半年开张单,生意寡淡,但要求必须精细。

用从事这一行五十多年灯的汪爷爷的话说,「即便只是一单,也不能砸了自己的招牌。」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苏州灯彩,有长达1500多年的历史。

在汇集了多种传统手工艺,集「扎、糊、剪、绘、饰」及光处理于一体。

在声光影响尚未普及的年代,这是全民娱乐最重要的方式。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只是,看起来只是简单的万家灯火,但灌注的,却是手艺人好几十年的匠心。

要成这门手艺不易,小则十年,多则几十年。

先用扎架,塑出灯骨模型,古时用竹篾,现在用铁线;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再用帛/纱,或者丝绸裱糊。要平整坚挺。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之后用色彩鲜艳的剪纸妆点灯面。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高超的匠人还会借鉴吴门画派的技法,留下丹青。

汪筱文,就是高超的那一类,但他想要完成的,更难得。

在苏州彩灯里,最顶级的,叫做万眼罗灯

如其名,万眼罗灯,拥有数万个苏灯光孔。

汪爷爷说,这就是最极致的苏灯典范。

灯体分三层,高达两米。

点亮后,投射出万千星光。

事实上,汪筱文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在默默做一件事情。

那就是复制,万眼罗灯。

即便已经75岁,可汪爷爷依然不甘心,他想再搏一搏。

可制作万眼罗灯有多复杂和极致?

我们拿灯孔来举一个例子。

万眼罗灯,汪爷爷需要不舍昼夜地打两万个灯孔。

而若是想在30天后登上灯会,爷爷则需要每天至少需要打500个灯孔,两个灯孔的间隙,不超过1毫米。

苏工精细,尽在其中。

夜晚,苏州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

很难,但75岁的汪筱文一直在继续。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他说,其实啊,这世界上的灯有两种。

给人看的,和给自己看的。

给人看的灯挂在外面,亮了还要灭。

给自己看的,挂在心里,永远都亮着。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苏州民俗博物馆,他常带女儿去看自己当年的作品。

他希望能够唤起女儿的意愿。

唤起,女儿,心里的灯。

那是身为船点大师的爷爷,

亲手为她做的苏州记忆。

心里的灯,的确是能用爱来传承的。

细微处见光,才是老苏州的精神。

在一个苏州船点大师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这束光。

苏州船点,是一种因水而生的美食。

作为一个舟辑城市,「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

作为当时江南的航运中心,只需一条船,苏州即可将量货物源源不断地运往四方。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72岁的董嘉荣是苏州船点的大师。

创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得月楼,就曾经是他的主场。

得月楼,不仅在苏州,在全国,都几乎无人不知,得月楼的船点,更是苏州一绝。

苏州船点,讲究的是时令之美,虽说是给乘船者吃的,但没有人是为了饱腹。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小满品枇杷,秋日水八仙。

江南文人的雅致,不仅在字里行间,也在一口一啖的香气之间。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小船悠悠。

苏州船点的闻名,近几年得益于《舌尖上的中国》。

董嘉荣的徒弟吕杰民,也因此而名声大噪,不少人来得月楼专为吃吕杰民的船点。

而师傅董嘉荣却躲在幕后,低调的当起了全职爷爷。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这几年,照顾孙女,是董爷爷最重要也最幸福的,「工作」。

「当年,因为生病手抖退居幕后,现在打理小孙女的饮食,也是极好的。」

可是,这种每天爷孙的天伦之乐,即将随着小孙女上小学,而停下来。

儿子媳妇要把孙女接回自己家,自己陪伴。

能理解,但老人家终究是有点伤心。

于是这个爷爷,做了一件能让孙女铭记一辈子的事情。

因为手抖,爱惜羽毛的董爷爷,自从退下来后就再也没碰过苏州船点。

可这一晚,孙女临走前一晚。

他要为孙女做一套最特别的船点,用小姑娘最爱的绘本角色来打造。

这本绘本叫做——《幸福到了鼻子尖》。

从采购食材,到筹备策划,董爷爷全部自己完成。

晚上,孙女睡着后,沉睡的技艺被唤醒,董爷爷度过了这几年最漫长又难忘的一夜。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船点五颜六色,但全部都取材于食物的天然色素。

绘本角色众多,需要的食物和手工,就更精细。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南瓜的橙黄色。

胡萝卜的红色。

菠菜的绿色。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董爷爷说,「他希望若干年后,孙女会记得吃过这一次特制的船点。」

那是身为船点大师的爷爷,亲手为她做的苏州记忆。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第二天。

六岁的小孙女意料之中的惊喜若狂。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如她爷爷所说。

当很多年后,她再次行走在苏州的河道旁时,会永远记得吧。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我不想为了绣而绣

推陈出新的,才是永不凋零的

苏工的极致。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是苏州的人。

苏州古镇何其多,其中光福古镇,低调又底蕴十足。

熟悉苏州的人几乎都知道。

光福古镇的名胜古迹多如棋子,就真正印证了那一句山水如画,花果遍地。

而同时,这里也是苏绣的发源地之一。

光福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距苏州城西25公里,地处太湖之滨。

苏绣传承人姚惠芬,生活在这里。

作为苏绣的传承人和大师,一路以来她拒绝了太多人的拜师请求。

「不能是一时兴起的,这个关系一辈子。」

姚惠芬是苏绣世家。

「苏州的一个绣娘啊,一辈子要分7000000根丝线,所以只能有一个心思。」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这个心思,就是怎么去追求更精致的艺术对谈。

我们说几个细节,你就知道这里几乎就是手工艺的宇宙尽头。

先说配线,配线是绣娘的基本功。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单是绣一幅十公分的山峦,因为浓淡、光线不同, 就需同色系丝线几十种。

而分线,则是考验指尖功夫。

我们常见的细细的一根蚕丝线,还可以分两绒,一绒可以分出八根丝。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一根丝又可以分出八毛。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也就是说,一根我们眼里已经极细的线,竟然由128毛组成,绣娘必须快速分出来。

举个例子。

绣金鱼的尾部,有时候为了突出精细,只能用到一根线中的两毛,甚至一毛。

于一根线里分出128分之一,这已然是追求极致的纤维艺术。

所以,姚惠芬常说「手要保护好,绣品才能绣好」

年轻姑娘孙亚楠对自己的手很满意。

她只是不知道,这双手还要多久才能得到姚惠芬的神技真传。

在姚惠芬的心里,如果单把苏绣当成营生技艺,不难。

而若是视为一门艺术,就需要无限的创造力。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就像当年清末民初的苏绣大师沈寿,西学东渐,发明了仿真绣,跳出了东方古老的范畴,让大千世界,都在其中。

两千多年来,苏绣的长盛也是因为此。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是在于极致的艺术体现,也是在于对变化对未知,极致的探索和追求。

2015年,姚惠芬发明的简针绣,也是同样是一个突破。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它看起来像文艺复兴时期的素描作品。可这极简背后的精妙和复杂,才是苏绣的核心。

在完成那副达芬奇作品时。

姚惠芬在日记里写道:

「我觉得这针和线就是活的,有着新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和达芬奇大师,对话,交流。」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看着玄乎,但这就是苏州匠人得以坚持下去的,灵魂。

太湖水面,雾霭蒸腾。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姚惠芬和徒弟孙亚楠在天台一边绣着双面绣,一面聊天。

「你一定要想好了才决定,决定了就要一辈子坚持下来。」

姚惠芬轻言软语,手里的针直直地穿过过去。

「双面绣啊,针一定要直。」

小孙姑娘把针也定定地直直穿过去。

四十年啊,织出了锦绣,花白了头发。

她的心声,代表了不少现在手艺人的愿望。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我不想像妈妈和奶奶那样,为了绣而绣,为了谋生存,或是,做生活。

我想当作一门艺术,推陈出新的,才是永不凋零的。」

其实,在这部纪录电影里,我们一路看到了苏州从宋朝的江南文人那,沿袭下来的风骨和韵致。

也看到了新一代苏州人,寻求国际大同文化共生的方向。

——

在前几年的热剧《都挺好》里。

苏明玉穿着校服,踩着单车,从小巷子外,歪歪扭扭地骑进来。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这个家庭的恩怨情仇,就是从这个叫同德里的小巷子里开始的。

就是从苏州开始的。

苏州故事,苏州手工艺,说到底,核心都是苏州人。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汪老爷子还在用榆树粉和白蜡亲自烧制着垫板;

长大后的孙女不知道还记不记得船点的味道;

姚惠芬可能对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姑娘说,你想好了吗?

这里啊,就是苏州。

我们总在说传承和非遗,说天工苏作。

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重要的不是留下某种技艺,而是留下愿意延续这极致的苏州人。

就像《都挺好》里的苏家。

重要的不是城市里还有多少弄堂,还有多少老房子。

而是,在这些弄堂里,

还有没有像明玉这样的小学生, 摇摇晃晃骑着车出来。

还有没有像孙女这样的孩子, 长大后还记得船点的温暖,和希望。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苏州人的家乡,中国的极致之城。

寒山寺的钟声敲响。

姑苏城。

2500年的天工之城 又火了

倷好。

天工之城。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走进埃及三千年前古都,我看到了什么?
下一篇:联合国报告显示:疫情让危地马拉国际游客减少74%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