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肖像”:从高更看到奈良美智

2023-11-08 10:30 澎湃新闻  -  299980

澎湃艺术获悉,11月8日,“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在上海龙美术馆对公众开放,这也是自2022年10月起龙美术馆陆续呈现开馆十周年特展——“存在于世”“多重景观”“缓步徐行”的延续。“肖像”特展精选了约300件中外知名艺术家创作的人物肖像题材作品,以“肖像”为切入点,观众能看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流派肖像艺术的表现形式、内涵的差异及演变,包括保罗·高更《戴花的年轻人》、潘玉良《月夜琴声》、奈良美智 《女孩和她的导火线》等百余年间2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

当天,“张恩利:表情”也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对外展出。

“肖像”特展由龙美术馆馆长王薇策划。“肖像”作为一个重要且庞大的创作题材,既有对个体的描绘,也有对群体的刻画;既有展现高超写实技艺的作品,也有展现时代潮流中人物内心世界的创作。肖像不仅仅是对特定个体的面容相貌的复制性描摹,也是对特定人的身份的概括总结,通过不同时代艺术家的观察和技法加以呈现,艺术家的观看方式和表现形式,对每一幅“肖像”作品都起到了直接且深刻的影响。 

潘玉良(中国,1895-1977) 《月夜琴声》 约1950年代 布面油彩 73×54.5 厘米

 

常玉(中国,1901-1966) 《红衣女子》 约1930-1940年代 布面油彩 74×50 厘米

 

 

关紫兰(中国,1903-1985) 《少女》 1930年代 布面油彩 76.5×63 厘米

 

孙宗慰(中国,1912-1979) 《持烟斗的自画像》 1944年 布面油彩 63×44 厘米 

奈良美智(日本,1959年出生) 《女孩和她的导火线》 1996年 布面丙烯 120×109.8 厘米

 

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存在于每一幅肖像作品之中。因此,基于肖像作品中存在的“关系”,本次展览不以艺术史为线索,而是在时间线索的基础上以不同时代和地域的对比予以展示,如同一位艺术家在不同时代的肖像创作,以及同时代或跨时代不同艺术家的肖像创作,以期让观众通过对“肖像”的凝视,体会到肖像这一题材创作的丰富性。

“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4月21日。

延伸阅读|“张恩利:表情”展

与“肖像——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同期开幕的还有艺术家张恩利的大型回顾展“张恩利:表情”,展览从艺术家绘画生涯中反复描绘的“线条”出发,以2023年最新创作的蓝色抽象作品为结尾,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涵盖了张恩利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以人物为主的肖像、2000年代至2010年代初日常之物的肖像,以及2010年代初至今创作的抽象肖像绘画。如张恩利所言:“这次回顾展并不完全是关于自我艺术的回顾,也是社会和时代的回顾,我希望它像一面镜子,让每个人都能找到一种自己的感受。”

张恩利《悲伤》,1992,布面油画,115×89cm

 

在这三十余年的线索中,观者既可以回望张恩利最初开始画油画时,怀抱着要成为艺术家的愿望而创作的作品——《自画像》(1987年)、《色纸挡住的灯光》(1990年)、《悲伤》(1992年),这些作品因社会生活条件的限制,尺幅不大,但这个短暂的创作时期中的绘画,有着鲜艳的色彩,红色的背景上绘制了人物、静物或抽象的物体等,让人印象深刻,也暗示了张恩利绘画创作至今始终贯穿的关注对象。

张恩利《仓库》,2006,布面油画,180×220cm

 

 

张恩利《花园》,2005,布面油画,200×120cm

 

循着三十余年的线索,观者还将看到恋人、少女、屠夫等寻常人物的时代刻画,或宴席、酒吧、舞池等场景描绘;看到容器、纸箱、桌椅、水槽、管子、皮球等日常物品的肖像,或花园、天空、树等自然静物的生命写照;看到艺术家对家人和母亲的深刻情感,或被抽象为线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线条”成为这三十年线索的纽带,通过其颜色、走向、粗细等形式指向了艺术家想要传递的“情绪”,以“肖像”阐述“表情”。

张恩利《黄色电线》,2015,布面油画,180×160cm

 

  不同阶段的创作反映了张恩利三十余年来对于艺术创作的探索,无论是早期对城市人物的关注,还是最新的抽象肖像绘画,都贯穿了张恩利对人、物和空间的持续性关注。张恩利每个阶段的作品都独具其风格,但创作的主题或技法上的改变并不突然,而是贯穿其创作风格的自然转变。。

(本文部分文图据龙美术馆提供资料)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14国科学教育界代表在重庆交流创新与实践成果
下一篇:中欧专家共话文明交流互鉴:在理解中深入对话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