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比尔·盖茨时隔25年出新书,预言“零碳”将引领全球经济

2021-04-08 11:13  澎湃新闻   - 

4月6日,比尔·盖茨在微博发文表示,他的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简体中文版已经上市,这也是他时隔25年首次出版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书中,比尔·盖茨以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全球变暖的气候问题,他介绍自己花了10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他看来,想阻止全球变暖,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同时每个国家都需要改变自己的方式,因为现代生活中的每项活动几乎都涉及温室气体排放。
 
他表示,建立起“零碳”企业和“零碳”产业的国家,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同时他认为,实现零排放关键在于让清洁能源变得跟化石燃料一样廉价和可靠,为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的活动寻找解决方案,即生产和制造、电力生产与存储、种植和养殖、交通运输以及取暖和制冷五大领域,这一切离不开大规模的技术创新。“零碳”将成为投资方向
 
在这本书里,比尔·盖茨表示,在气候领域,仅仅是几摄氏度的变化就会产生巨大影响。在上一个冰河时代,全球平均温度只比今天低6摄氏度。在恐龙时代,全球平均温度比今天高出大概4摄氏度,而在那时,北极圈地区还生存着鳄鱼。
 
额外的热量和导致额外热量产生的二氧化碳,还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引用的一项研究,全球升温2摄氏度会让脊椎动物的地域分布范围减少8%,植物的地域分布范围减少16%,昆虫的地域分布范围减少18%。
 
“如果我们不采取行动,到21世纪中叶,气候变化可能变得跟新冠肺炎一样致命。而到2100 年,它的致命性可能达到该流行病的5倍。”他认为。
 
同时他断言:“零碳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无疑将在未来几十年里引领全球经济。”零碳涉及的领域非常广:能源电力、生产制造、农林牧渔、交通、建筑、取暖制冷、金融投资。
 
比尔·盖茨提到,自己已经不再持有化石燃料公司的股票。“我不想看到这些公司的股价因我们没有开发零碳替代能源而上涨,我也不想因此获利。”同时,他自己也投资了“零碳”技术,他投资的两家生产植物基人造肉产品公司,产品目前已经上市。
 
人们能为减少碳排放做什么?
 
比尔盖茨提到,市场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消费者对等式需求侧有巨大影响。如果所有人都在物品的购买及使用上做出个人的改变,那么就会聚沙成塔,最终促成有意义的改变。
 
“你也可以向市场传递信号,表明人们想要‘零碳’替代品,并愿意为它们付费。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传递了同样的信号,那么公司就会做出回应,它们会把更多资金和时间用于生产低排放产品,这将会推动同类产品价格的下降,并有助于它们被大规模采用。”他在书中写到。
 
人们能为减少碳排放做些什么?比尔盖茨提到,首先可以从减少家中的碳排放量做起,根据个人资金情况和时间安排,把家中的白炽灯换成LED照明灯具,如果是租房子,那么可以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做一些改变,比如更换白炽灯等,然后劝说房东进行其他节能减排改造。
 
人们也可以尝试购买电动车,或是尝试植物基人造肉汉堡。“我承认素食汉堡并不总是很好吃,但新一代植物基蛋白汉堡无论是在味道上还是在肉的质感上,都较先前产品有了极大改善。你可以在很多餐厅、食品商店甚至快餐连锁店买到植物基汉堡。购买这类产品会传递一个明确信息:生产植物基汉堡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另外,每周吃一两次肉类替代品,或者干脆不吃肉会减少你所造成的碳排放量,奶制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他表示。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为我知道技术的力量,也因为我知道人类的力量。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上,我为我所见的热情而备感鼓舞,特别是年轻人身上的热情。如果我们继续着眼于零排放这个宏大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认真制订计划,那么我们是可以避免气候灾难的。”比尔盖茨在书中提到,“我们可以让气候维持在人人都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我们可以帮助数亿贫困人口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可以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个星球。”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浅谈《中国五胡入华与欧洲蛮族入侵》的价值
下一篇:越南外交部:越南将于11月举办东南亚运动会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