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呈现了印象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等29位艺术大师的近80余件精品。从布丹、莫奈、高更、西涅克,到马蒂斯、毕加索、杜飞等,展览几乎囊括了所有法国现代画派大师,可谓法国现代绘画潮流的缩影。其中,博纳尔更是展览的焦点,展示了其30余件作品。
“鄂”在金文中写作“噩”。噩国历史未载于史册,长久以来不为人知。北宋末年,在今湖北孝感地区出土了“安州六器”,其中一件名为“中”甗的青铜器铭文里,噩国居然再次露出了身影。该展览将首次聚集从西周早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国青铜器,并以青铜器为载体,铭文内容作经纬,完整呈现噩国青铜器的发展脉络,为观众还原噩国的历史面貌。
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
展览由意大利卡拉拉学院乔瓦尼·瓦拉古萨担任展览策展人,以时间为轴,呈现15-19世纪西方绘画风格的发展与更迭。展区分有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16世纪的威尼斯、17世纪的绘画类型、18世纪的社会思潮与贵族制度的终结等。包括拉斐尔的《圣塞巴斯蒂安》、皮萨诺的《廖内洛·德·埃斯特肖像》、曼特尼亚的《锡耶纳的圣伯尔纳定》、 鲁本斯的《圣多米提拉》等精品杰作。
展览展出27件龙门石窟研究院特藏和16件当代艺术作品。千年前的北魏“龙门二十品”、北魏至唐代的造像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在展览空间中对话。
展览甄选清代至民国广州工匠制作的广彩瓷、牙雕、贝雕、银器、织绣、石湾陶、外销画等,它们都是风靡一时的外销珍品。此次展览展出的百余件展品中,有近半数是首次展出。如清代贴象牙人脸彩绘广州风景人物纹故事图折扇、清乾隆广彩合家欢乐人物图盘等。
“万物的声音”展览汇集了超过160件蓬皮杜中心馆藏力作,以18个展览章节带领观众深入20世纪初至近年全球化背景下艺术先锋运动的腹地,以“物”触碰历史时代脉搏,沉入聆听艺术背后的声音。
新落成的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紧靠庙底沟遗址公园,由南北七个楔形体块相连而成,嵌在台地盎然的绿意中。正值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主展览“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从历史发展角度,讲述庙底沟仰韶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历程及其文化面貌、重要影响,展示庙底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主根脉地位,构建文化意义上“最早的中国”。
从“城、史、人”三个方面展现苏州万年文明史、二千五百年城市史,溯源苏州文脉传承和地域文化。展览共计展出文物1200余件/套,精品文物150件,吴王夫差剑、吴王余眛剑等重量级文物将亮相。
展览精选60件/套书画作品,在以通史为脉络体现书画的传承的同时,尤其注重呈现苏州本地的文化传统。从唐宋写经至明代,浙派、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吴门画派,延伸到近现代张大千、吴湖帆。尤其镇馆之宝,元代《七君子图》,时隔数年再度与观众见面。
展览细致呈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罗马城市意象。与此同时,双方策展团队也希望向公众科普:罗马文化不止体现在首都城市,它扩展在庞大帝国的广阔疆域,也吸收和辐射着亚非欧文明。同时以中国视角,呈现罗马人的生活方式。
展览以“糸”(mì)为名,从苏州的重要象征之一“丝”及比丝更微观的视角出发,聚集国内4位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施慧、曹斐、王之纲的共12件(组)作品。
这也该馆继核雕展后的第二场“匠艺”系列特展,以28件精品苏绣,展示苏绣工艺独特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呈现了百余件/套西安考古出土的各类唐代文物,透过衣、食、住、行等物质元素,让观众了解大唐长安人的日常生活。
清初画派和画家集群中,由王时敏、王翚、王鉴、王原祁组成的“四王”画家群最为亮眼。他们活动于明末清初的江南娄东、虞山地区,以摹古见长,山水画主要继承董其昌衣钵,师承元人体系,尤以黄公望为宗师,笔墨趋于传统,法度严谨,底蕴深厚,颇得元人神韵,深受皇家青睐。
展览以“物·我”、“致祥”、“德志”三个篇章,包含李鱓、朱梦庐、任薰、吴昌硕、张大壮、唐云等名家之作。
该展览是无锡博物院“国宝展厅”首年展,展出无锡本地域最具识别度的出土文物——玉飞凤,重在突出一号展厅首年展的无锡元素及区域文化属性,传承无锡城市精神内在精华,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
展出的200余件口弦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百余个民族。展览以出土口弦(口簧)为历史线索,呈现其早期的萌芽状态及发展衍变的痕迹。通过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深度解析口弦的制作工艺及演奏特征。
徐秉方,1945年生于常州,2009年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州留青竹刻代表性传承人”。展览包括“毗陵竹翁”“君子匠运”“玉人容姿”“浮世清欢”“远山虚云”五个部分,展出徐秉方所作竹刻、书画、壶刻精品,共130余件(组),题材包括草木花卉、人物、山水及生活雅趣。
展出的数十件古代龙泉青瓷皆为精选,如南宋龙泉青瓷凤耳瓶、南宋龙泉青瓷出戟尊、元龙泉青瓷玉壶春瓶等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以古今对比为切入,将古代龙泉青瓷精品和现当代优秀之作一同呈现,以工匠精神表达人类非遗的不朽与传承。
展览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共展出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以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
来自中央美院、中国美院、清华美院、四川美院、上海美院等十大美院雕塑专业和公共艺术专业团队创作出的20件作品,在艺术季上首次亮相并永久“落户”桐庐。
此次展览主要展出了张立明从2008年至今创作的陶瓷窑炉相关题材作品18件。张立明2007年进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系学习,2008年开始接触柴窑,其后数年一直从事相关行业,并尝试把窑炉作为主要题材进行创作,让窑炉除了具有功能性以外添加艺术性。
展览以“清代初期山水画”为主题,汇集馆藏清初至康熙末年山水画作近60幅,以创作年代为序展陈,并兼顾画家群体和绘画流派的风格特色,既有名家妙品佳构,亦不乏一般画家精心之作,或巨轴大幅,或小册长卷,形制不一,面貌多样。
展览共展出铜镜及相关文物近200件,通过实物与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铜镜蕴含的独特艺术魅力。铜镜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始现,一直沿用至清代。此次展览以历史脉络为主线,由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华入镜、照见生活四个单元组成。
本次画展致力于使观众在时节的绘画中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与习俗,探究作品题材内容与寓意,探寻艺术与文化习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126套古籍文本、58幅书法绘画、128件文物器具,全方位地为您展现封建末世的人物生活、社会百态,《红楼梦》的创作背景、文化环境以及和广东的不解之缘。
展览以跨越半个多世纪、近100件全手工制作的作品——涵盖坐椅、桌台、柜子、灯具、花瓶、产品设计、建筑模型、树脂画和装置等53件立体作品与38件平面手稿与摄影复刻版,将观者带入佩谢用浓烈的色彩、创新运用的粘性与弹性材料以及具象化的拟人造型揉炼而成的奇想世界。
展览依托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联合湖南省内11家文博单位,共展出展品420余件(套),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碎片来共同构成近两万年以来的湖南陶瓷史画卷。
今年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馆70周年。展览精选了70年来各种渠道来源的馆藏精品书画70余件/套,含南宋《杂景院画》、元《仙山楼阁图》以及唐寅《仿韩熙载夜宴图》等镇馆之宝。其中南宋《杂景院画》首次全貌展出。
展览集结了10省48家文博单位,参展文物阵容强大,上起商代,下迄秦统一,以青铜器为主,包括金器、玉器、漆器在内共518 件(套)。其中,一级文物多达209件。展览以长江流域自上而下的三个主要青铜文化圈为结构主线,通盘将展览内容与长江水文、著名地理标志联系起来,巧妙地烘托出“山高水阔、长流天际”的长江豪迈和“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长江气质。
伴随着20年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城市与乡村间的二元边界正在被打破,而乡村建设也成为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文化工作者和民众希望了解和关注的话题。展览确定巡展小石村之后,引入了四川本地的乡村建设实例,这也是“乡村建设”彭州站的独特之处。
“八零后”“九零后”,这批生于20世纪最后20年的人恰在世界史最重要的一个分水岭上,特殊性与生俱来,他们为中国艺术会带来什么? 又有着什么样的艺术面貌?展览邀请了目前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创作领域的21位艺术家,展出包括绘画、摄影、影像、装置、雕塑等传统艺术样式以及生物艺术、交互艺术等新媒介或无法被归类的新艺术实验作品37件/组。
展览分为“古今连线”、“西山逸墨”、“丹青志异”、“宝岛采风”、“溥儒用印”等五个单元,呈现溥心畬画作、自用印及相关艺术家作品近百件,呈现溥心畬的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
东大寺,南都四大寺之一,日本华严宗大本山。当今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1998年作为古奈良的历史遗迹组成部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此次展览,通过展出东大寺大佛殿、正仓院的古瓦等共35件跨时代的展品,向观众诉说其一千二百余年的荣华与苦难。
展览通过包括模型、图纸、照片、视频以及近期收藏的约160件中国当代建筑作品的实体模型。呈现当今中国建筑的意义,并且探索现代建筑如何扎根于中国文化。
展览聚焦于包括《掠夺欧罗巴》在内的6幅“诗歌绘画”系列作品。这一作于1551年至1562年间的系列基于奥维德《变形记》中的叙事,由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委任提香创作,意在表现他身为“世界征服者”的形象。而从当下的视角来看,作品中的暴力、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暴力引发了伦理道德的质疑。
10月22日起,一座垂直建成的蒙克博物馆将在挪威的奥斯陆海滨对外开放,它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收藏爱德华·蒙克作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目前所有收藏品已搬迁完毕,新展览“爱德华·蒙克:在时钟与床之间”正在设计布展中。藏品包括42000多件艺术品和物品,开幕后将展出220多件蒙克作品。
展览讲述了普桑在罗马度过的首个十年,当时的罗马还是一座纵情声色的城市。普桑的固有印象被颠覆,欢乐和调皮、美酒和女人充满了画面,展览把他塑造成卡拉瓦乔的法国表亲,也是雷诺阿笔下舞会的先驱。
葛饰北斋是19世纪日本最重要的画家与版画家之一,他曾为《万物绘本大全》绘制了103幅画稿,然而绘本终究没有出版,这些未出版的画稿反而得以长久存世,变成供人观赏的艺术品。
展览展出1382件作品,从历史和当代双重角度再看殖民文化,非裔英国策展人因卡·修尼巴尔以“玩笑”式的方式,对于传统以及学院与殖民史的交织发出了挑战,用最温和的炸药炸掉根深蒂固的不平等。”
弗兰斯·哈尔斯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也是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展览呈现哈尔斯笔下的男性肖像画作,包括代表作《微笑的骑士》。哈尔斯用印象派所钦佩的笔触传达出一种活力,同时,他也成功捕捉了模特的瞬间姿态。
展览以时间为序,探究20世纪以来艺术的百年发展,通过标志性的作品,领略艺术创作的关键时刻。
展览以维米尔《窗边读信的女孩》的修复研究为线索,展出与之相关的《读信的蓝衣女子》、《站在维金纳琴前的女子》等作品,同时展出的还有彼得·德·霍赫等17世纪下半叶的荷兰风俗画作品,以及版画、雕塑和历史家具,以此揭示维米尔所处的艺术环境,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传承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