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要发多少封邮件,才能套到自己满意的教授?
邮件到底要写成什么样,才更容易得到教授的回复?
……
相信这是很多同学在申请、套磁中都会遇到的问题。
Ronith Stanly在《自然》职业版块回顾了自己在申请中屡屡碰壁,但从各种建设性反馈中学会了如何让自己更出色的过程。希望他的故事,能给各位带来启发。
Ronith刚读完大二,便将寻找科研机会确立为自己的目标。他开始早早地申请国外的研究工作,为毕业后做准备。
他曾成为美国费米实验室的三名科研实习候选者之一,可惜最后落选了。不过这次申请,帮助他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兴趣,明确了要在流体力学领域继续申请研究项目。她意识到,在学术道路上,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持之以恒十分重要。
之后,他开始给各种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负责人写邮件。他前前后后写了700多封邮件,申请实验室的招聘项目,但多数情况下,他没有收到回复。
在邮件没有回复的情况下,他总结了自己的经验教训,并且改进了他的邮件写作方式。
以下是他从自己的失败中总结的教训。
别写不走心的邮件
一开始,Ronith发给很多科研人员的邮件内容都大同小异,只是改了下发送地址。很快,Ronith意识到别人不会回复这种模式化的邮件。如果想得到回复,邮件必须写得更具体,要包含与收件人息息相关的信息,并准确指出自己对他们哪个研究方向感兴趣。
然后,Ronith开始给潜在导师量身定制邮件,更仔细地阅读收件人发表的论文,提出自己看来有建设性的提议,为他们的研究方向建议更好的解决办法。有些时候,Ronith甚至会基于自己的想法动手做一些初步实验。
他在邮件里插入了各种图表、手绘的实验示意图、在家做实验的照片,以及对反馈的渴望。在将一封精心撰写的邮件发送给一位实验室负责人前,Ronith通常要花上好几天,有时候甚至一个礼拜来构思准备。熬夜和周末写邮件成了家常便饭。
这些额外付出提高了实验室负责人的回复率,他们很欣赏Ronith对他们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有时他们回复,只是想告诉Ronith他的提议哪里错了。但这样一来一往,便能打开对话。在此过程中,Ronith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他会借机征求提高自身能力的建议,以便能在将来加入对方,这种方式往往能收获一些非常有用的建议。
一位研究人员建议他去更好的大学读硕士,这样就能提高他拿到大学的奖学金并读他博士的机会。
还有一位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建议他加入一个研究实验室并发表论文,这会提高他拿奖学金的几率。这一建议可能让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但却让当时的Ronith茅塞顿开——在他认识的人中,没人拿过这种奖学金,也没人能给他这种建议。
第三位研究人员让Ronith在8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一系列挑战,以此评估他是否适合加入他在加拿大的研究团队。他没有成功,但这个过程让他受益匪浅。研究人员非常好心地向他解释了虽然他有“不可否认的能力和热情”,但因为另一位候选人在他们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拥有更多的经验,因此只好拒绝Ronith的申请。
发表著作的重要性
Ronith很快便意识到,自己的本科学历不足以让所受的科研教育得到别人的信任。因此,他开始积累更多科研经验。
他在本校跟着两位教授做了一些本科生研究项目,并因此成为了两篇会议论文和两篇期刊论文的共同作者。在邮件中列出这些成就后,Ronith的科研实习申请和研究型硕士的申请得到了更多回复。
研究单位和人脉能扭转乾坤
多亏了这两篇论文,Ronith获得了俄罗斯理论与应用力学研究所(ITAM)为期一年的科研实习职位,他在那里利用计算模拟研究物理系统。一边工作,Ronith一边继续向其他实验室发邮件提问题、交申请,将“ITAM计算空气动力学实验室科研实习生”作为邮件落款很有效。他发现那些实验室老板都听过他的实验室,回复率也更高了,有些人给他推荐了能申请的资助机会,还有些人把他的邮件转发给了同事,让他能找到更适合的岗位。这些都让他的选择更好了。
在这个实验室的工作经历还给了他其他优势:他的许多同事把他积极推荐给他们的合作者或是他们认识的人,看看哪里有他能申请的研究型硕士项目。他再也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地找关系了,他加入了同事们更大更广的人脉圈。
工作越难,机会越大
Ronith拿到以色列理工学院研究型硕士学位后,他的申请邮件收到了比以前都多的正面答复。在博士申请阶段,他收到了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墨尔本大学、巴塞罗那超算中心的博士录取通知书。他还成功拿到了几年前曾拒绝过他的一家科研机构的研究工程师入职函。
最后,Ronith决定去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读高性能计算博士。
早点开始,准备好失败
Ronith在本科大二时就开始申请工作,这让他有机会从失败中学习,并利用这些经验往更高处走。虽然历尽艰辛,但他投身科研的初心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动力,那些好心人的回复也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这需要刻苦努力,需要耐心,但最重要的——或许也是科研道路上最好的敲门砖——是要写很多很多邮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