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申请季结束后,就有非当季的家长找我聊天,谈到现在学生规划的超前性和趋同性。
“超前”
指的是9年级的时候就把申请季前3年的规划全部罗列出来;
“趋同”
指的是大家申请好像都在套模板,要搞竞赛、科研、上夏校,好像规划的所有内容像是一套产品一样,计划什么时间上市、什么时候出初步成果等等…
虽说现在申请越来越卷,家长们也能理解某些规划的必要性。
但谈到夏校的时候,这位家长颇有微词,说之前他家孩子申请了美国某大学的夏校项目,2周不到10天的课程,学习课程材料是挺多的,经常日夜颠倒上课(前两年大部分都是线上模式、适应国外的时差),天天在家也能听到各种英文发言。
但是最后问他学到了什么,也是支支吾吾说不上特别的不同,小孩对未来申请的专业都还是稀里糊涂。
这位家长的疑惑,可能也是很多美本家长的担忧。在申请的赛道上,我们家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夏校?什么时候规划夏校?以及高额的学费背后真的能给申请带来加分吗?
本文作者Chloe,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担任Teach for America(为美国而教)咨询顾问,研究美国纽约州立课程设置和教育公平;回国后关注高中学生潜能开发和职业规划。
夏校,到底有啥不同?
在讨论必要性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夏校的特质。
虽然名字起的五花八门,但其实内容区别不大,常分为预科类夏校、学分类夏校和科研类夏校。
预科类夏校通常以体验为主,给低年级(9-10年级)提供探索体验大学专业的机会,上完这类课程后没有大学学分,只有一张结业证书。一般不推荐高年级的学生申请,含金量比较低,经常是rolling based(申请先到先得)。
因为申请的难度小,只要在校成绩不是太差以及语言成绩到了最低标准都能拿到录取,所以有时被业内戏称为“捞钱”项目。
相反,学分类夏校是带大学学分的课程,学生结课后能换到该大学的学分,以unit或者credit为主。
这类的夏校一般适合对梦校比较明确的学生,上完该校夏校之后可以作为本科申请的why major(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和why school(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的素材,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并通过引用课上学到的东西或者校内的资源“套磁”,吸引招生官的注意。
另一类是科研类又被称为选拔类夏校,这类夏校以学术研究为主,基本匹配国外大学的顶尖科研资源,也是所有夏校中申请难度最大的一种。
主要通过一系列材料比如文书、成绩单和面试来考察申请者的学术背景和能力,以及投入科研的原因与热情。
比如耶鲁大学的Yale Summer Program in Astrophysics天文物理夏校和与Oberlin学院合作的Pioneer Academics先锋学术项目等等。
为什么要参加夏校呢?
其实夏校同很多在线网课资源一样,给高中生提供提前接触大学专业课程的机会,能线下体验国外大学的上课氛围和模式,结交一些同样申请美国本科的朋友,同时增强自己的学术背景或者专业能力。
夏校申请的材料同本科申请类似,是mini版的本科申请,能让学生提前体验申请备考,准备成绩单、语言标化成绩、推荐信、文书、writing sample(写作范文)等材料,部分选拔类夏校还需完成面试,这一系列的申请流程能够强化学生的规划概念。
另外,总体申请难度远小于本科申请(毕竟不是每个录到康奈尔夏校的学生都能斩获康奈尔本科的offer)。
但是,不一定都要申夏校!
如果有其他的方式能帮助学生提前锁定未来申请方向,夏校的作用就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重要了。
夏校是辅助项,通过系统上课的方式让学生尽早地了解到大学课程内容,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很多时候夏校是便于安排暑假活动的一个选择,但不是必选项。
怎么样判断夏校的含金量?
最为简单粗暴的的分类方法就是是否带学分。一般来说带学分的夏校项目申请难度较大、需要审核申请者的学术能力和表达能力,确保能顺利就读并完成课程的要求。
其次可以参考夏校的申请材料要求。越是申请材料多的夏校越是竞争积累,比如要递交3-4篇小文书(personal essays),提供之前的写作范例或者课程报告,递交2封以上的推荐信和完成面试要求等等。
这类型的夏校申请更贴合本科申请,综合地考量申请者的多方能力值,最后发放decision letter。
另外一个指标就是class size人数。小班课程能够让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度和课堂参与,小精尖的课程更受他们的青睐。同时,国际生越少的课程相对来说参与度更高(没人用中文沟通小组作业等等)。
Research in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RIBS), 芝加哥大学生物科学研究夏校
MIT Research Science Insititute (RSI)科学研究夏令营
Stanford University Mathematics Camp (SUMaC) 斯坦福大学数学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