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以类型创新活力,开启“现实+”网剧新探索

2022-12-19 10:42  中国艺术报  谢辛

  近年,国产网剧作品层出不穷,类型多元、主题创新与网络化传播成为其主要呈现特征。作品之多、话题之鲜、内容之新,都凸显出网络时代自带的热议属性,引发更为长尾的社会效应。从类型角度来看,关注人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题材网剧频出,既符合我国传统影视剧现实性的传统表达和类型创新,又在网络的大众化和文艺的大众化之间形成较好衔接,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我们理解现实题材的关键,就在于抓好与人民生活直接对应的“现实”二字,因为这是打开人民生活的“金钥匙”,也是铸造作品灵魂的“助燃剂”。现实的故事能让观众看到别人的生活、映射自我的生活,形成具有生活质感和真实感的作品“里子”,而在整体结构和细节处理方面都趋近真实的原则是作品的“面子”。“有里有面”,是打造优质现实题材网剧的关键。就当下流行的网剧而言,不同于传统影视剧,探险、玄幻、古装、修仙等类型较为多见,这既与网络受众的年龄、偏好等因素有关,也凸显出网剧凝聚青年观众、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突破的创作潜力。然而,这并不能表明,传统影视剧和网剧之间存在所谓明显的边界,传统影视剧和网剧对现实的关切依然能够且理应成为剧集整体类型布局的重要方向,这也是网剧生于网络却不止于网络发展的一大重要表征。2022年,在我国主要网络视频平台上,现实题材网剧内容布局与排播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成为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风貌的创作主要发力方向。可以说,网剧汲取了传统影视剧对现实观照的成功经验,又结合了网络受众“网生代”特征,其对“现实”的思考,既基于类型本体,又形成了多元的类型融合。

  注重本体延伸,“现实+”创作注重故事的多平台呈现

  现实题材的内核在于如何理解“现实”、表现“现实”,这是每个时代面对不同现实生活的共性议题。“现实”指向的本体,是社会变迁、人物命运与时代情怀的交汇,是历时性和共时性有意义的链接。彼时彼刻的现实和此时此刻的现实共同建构了人们火热的生活。

  记录,成为一种被需要的行为,与“现实”得以展现的行动力对应。于是我们看到当下网剧中覆盖了大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议题,《骨语》《隐秘的角落》《开端》《猎罪图鉴》《我叫赵甲第》《重生之门》等网剧以展现较之以往更为完整的社会全貌为主要着力点,进而引发人们普遍的、群体的、个体的思考,并实现了电视和网络等多平台呈现,满足不同受众观看习惯的同时也表明了电视(传统媒体)与网络端(新媒体)之间较好的融合。多平台播放的形式,与剧集创作的生产、目标导向、受众等多要素存在紧密的关系,但在当下网络媒介蓬勃发展、媒体融合不断加强的新时代,与其刻意强化“台网差异”,不妨更多关注更为紧密的、具有弹性和延伸性的“台网融合”现象,以及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呈现故事等关于创作的根本话题。比如以个体视角探讨乡村振兴议题的《幸福到万家》,呈现基层干部工作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献礼作品《狮子山下的故事》,展现老龄化社会发展与数字化生活的《大妈的世界》,讲述两代公安干警为维护一方安宁不畏艰险、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罚罪》等多样化、多类型的剧集作品,它们在多平台播放的表征,使关于它们的探讨已经不再单纯指向电视剧和网剧的体裁划分,而是更多集中在作品所呈现的覆盖面广、紧跟时代、积极探讨的特征中,其凝练深度、话题度的议题点,而这些议题的热度与时代、社会发展呈现伴生状,紧扣积极向上的现实题材创作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群众观。创作者将视角对准当下、立足百姓,用作品带领观众体味“现实”的内涵与外延,将赛道逐渐从“现实”转向“现实+”。这也表明,从电视剧/网剧到平台剧的多元开放剧集矩阵样态的建构,是大势所趋,而网剧与传统电视剧站在“现实+”赛道的起跑线,亦是平行和共向的。

  “现实+”立足“现实”本体,积极开拓赛道路径,上述示例即展现出“现实+”细化分类。正因为创作者对“现实+”的不断尝试,拓展故事反映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观众可以从历史中管窥现实,从群像中感悟现实,从政策中把握现实,从议题中自省现实。“现实+”建构了一种当下视角和现实环境视角,若干类型的故事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展开,既体现了故事发生发展的现实性,又借助现实探讨,形成围绕“现实+”作品(本体)的“现实+”议题矩阵(延伸)。

  突出类型跨构,“现实+悬疑”开启故事讲述的“烧脑”实验

  “现实+”故事内核是现实故事,创作者基于这一思路进行积极拓展,在不影响现实元素表达的基础之上,对时间和空间进行重构。悬疑剧则是有关故事流变、重构思维的重要类型,在“现实+悬疑”的探索中形成了诸如《法医秦明》《白夜追凶》《隐秘的角落》《暗夜行者》《重生之门》等叫好又叫座的网剧作品,作为“现实+”作品的优秀案例,其类型跨构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对“烧脑”故事的关键词建构。

  首先,基于主题设定子命题,故事嵌套,形成珠串式结构。比如2022年暑期热播的“现实+悬疑”题材网剧《庭外》 ,以子命题划分剧情,借助子命题的形式分别讲述了主题为《盲区》和《落水者》的故事,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连接取决于时间交织形成的顺叙、倒叙等多重叙事方式的合一。每个案件都不是传统涉案、悬疑题材中的孤立案件,而是形成珠串式结构,不断激发观众形成与“一环扣一环”的叙事对应的“烧脑”感受。

  其次,“烧脑”成为“现实+”类型跨构呈现的一大亮点。《庭外》除了创作结构的推陈出新,更是在对人性本身的探讨过程中,弱化非黑即白式的对立思维,将盲区、落水者两个关键词所指向的更加复杂、迷雾般的悬疑故事和律政故事进行演绎,将剧情指向“烧脑”之外的真正意义,即在具有极强代入感的故事中埋下感悟人性的种子,凸显英雄与大众、规训与惩罚之间的深层链接。鉴于悬疑类型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征,“现实+悬疑”的故事呈现出丝丝入扣、抽丝剥茧的质感,为“现实+”作品的类型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同时,“现实+”网剧在叙事上常常以单元为结构,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和连续性。比如网剧《骨语》系列,在大概每1.5集讲一个故事的模式中,将案件组成的刑侦故事与法医的功能性进行连接,凸显案件背后映射的现实意义和醒世意义,引发人们对诸多社会议题、犯罪议题、职业议题、人性议题等多元探讨。而能够形成一个IP系列的剧集呈现,也表明其“现实+悬疑”的内在逻辑是成立且成功的,这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一次网剧“现实+”题材尝试,更为“现实+”与其他类型之间形成跨构联动,提供了网剧指向和观照现实生活的示范力量。

  尝试类型融合,“现实+科幻”引领创新概念的多元探索

  上述“现实+”作品,多集中于现实母题的子命题,作品呈现并行的、正向的内在逻辑结构。与此同时,另一种悖论的、反向的类型融合,也逐渐进入网剧创作的新视野。比如“现实+科幻”,我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具象与抽象的关系,科幻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幻想属性,与现实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诸多科幻影视作品讲述的大多是“末日现实”,但这种“现实”与我们通常说的现实题材并不是一回事,因为科幻是这类作品的内核,其“现实”只是一层外衣。

  然而,在近年来的诸多网剧中,我们看到了真正根植现实题材的科幻作品,它们将科幻概念和元素融合进现实故事之中,打造出真实与幻想、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艺术效果。比如网剧《一闪一闪亮星星》,在现实与科幻元素之中,加入指向性较强、观众接受度较好的情感、校园、青春元素,借助时空循环的科幻外壳,讲述成长与青春的主题。同样,网剧《开端》也在故事中融入时间循环概念,主人公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景中不断反复体验,最终解开谜题。其特点在于故事如何制造“循环”、阐释“循环”的意义以及解谜的难度。剧中,在“循环”的过程中,主人公的意识并非始终跟随着“循环”,而仍是呈现出线性的逻辑意识,这就要求故事在谜题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其目标难度,主创对此的处理方式是,当主人公规避了上一次“循环”的错误,在新的“循环”中又面临新的难题。而比《开端》针对时间进行故事创作更为“烧脑”的是,台网同播剧《天才基本法》将平行时空概念引入,主人公通过一个物件,实现时空“穿越”,回到自己的童年,而这又是平行时空中另一个自己的童年。时间和空间在此时都可能发生改变,但故事中得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备受热议的奥数话题、车祸导致的谜团等等,均成为“现实+科幻”的现实情境,促使观众从科幻的抽象感知中回归类似“现实+悬疑”式的现实类型跨构。还有爱情科幻网剧《拜托了!8小时》、电竞科幻网剧《玩家》等作品,将“现实+科幻”整体性的呈现拆分为诸多细化的类型,这也表明其建构表征背后的深层含义——并非建构某种具有明显类型特征的名为现实科幻或者科幻现实的新类型,而是更为注重“现实+”所引发的效果,拓展“现实+”故事讲述的维度,以不断推陈出新的融合式故事来吸纳更多受众,从而挖掘和带动“现实+”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坚持探索,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现实”为核心,打破边界、创新思维、讲好故事。

  当下,现实题材网剧创作如火如荼,“现实+”的步伐也在大踏步向前进,但无论类型跨构、融合对新类型建构、新故事讲述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从上述作品中不难看出,首先,播放平台的多元是“现实+”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持,也是创作者与市场、受众之间形成较好关联的纽带。对于播放平台的探讨可持续深入,但关注重心会更进一步转向创作的本体层次,即如何真正讲好“现实+”故事。其次,对于故事建构而言,创作者各种思维碰撞和创意创造的结果,皆表明回归“现实”的本体依然是依托“现实+”进行创作创新探索的最终目的,创作者需要关注现实的人、讲述现实故事、表达现实思考。同时,“+”所指向的也正是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创作目标,这一点始终未曾改变。

  (作者系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副教授)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回村画画”的年轻人:用艺术墙绘点亮乡村
下一篇:香港故宫开馆一周年 获赠来自12位捐赠者的文物珍藏共1145件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