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字化手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中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践之中。如何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促进旅游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澎湃新闻获悉,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新活态’”,来自文化界与数字技术界的专家,围绕着数字化助力非遗活态传承、数字非遗对人文经济赋值、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演讲与研讨。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当天,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等六位来自文化界与数字技术界的专家作了主旨发言和演讲。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非遗文创产品 澎湃新闻 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仅仅是民间的事,更重要的还是政府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吉狄马加说,“此次论坛的举办地扎鲁特旗在内蒙古自治区是文化非常古老、文化传承非常悠久的一个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扎鲁特旗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上已经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这些保护对我们今天来说非常重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很多决议,这也应该说是全人类取得的一种共识。目前,从整个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阶段。现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取得更大的共识。有一位很重要的非洲作家说过一句话,在非洲一个智者、一个文化传承人或者一个部落酋长的死亡,可能相当于法国毁掉了一个博物馆。他说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非洲在传承文化过程中更多的是口头传承,包括它的一些民族的哲学思想、一些谚语,或者说其他一些深层智慧的东西。”吉狄马加说。
“数字藏经洞”生动再现了敦煌藏经洞百年前室藏万卷的历史场景。 澎湃新闻 图
吉狄马加介绍,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过程中,已经得到很多很好的使用,“比如说对敦煌的影像多维的整体纪录,是过去历史上不敢想象的。另外对敦煌的重新修复,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敦煌的修复实际是靠数字化,靠现在的新的技术,能对它进行精准的修复,在过去应该说也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现在的技术条件下,我们怎么能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的技术条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怎么能很好的进行对接与精准的保护?这种精准的对接,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当下在数字化条件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环节。”
榆林安塞腰鼓场面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魏鹏举说:“就非遗本身而言,它是一种文化遗存,很多时候非遗也还是百姓日常的生活方式。但是另一方面,非遗也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种精神资源,它既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资源,同时也是老百姓在满足物质需要基础上,在精神方面很重要的文化产品、精神服务的来源。”
在数字时代,数字非遗如何融入人文经济?魏鹏举认为,首先数字非遗可以为数字经济树魂,树魂同时也树立新的人文经济业态。比如元宇宙要建起来的重要一点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内容放在数字空间里面,能够非常好的实现数字融合。所以我们的数字非遗融入到数字经济,一个方面为数字经济树魂,因为数字经济的伦理问题是全球关注的核心问题,另一方面它可以带来数字经济意义上的新业态、新消费模式。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版画院工作人员现场展示版画制作工艺 澎湃新闻 图
魏鹏举说:“从文旅角度来看,我始终认为文化才是核心价值,文化才是核心动力。扎旗要融入内蒙古自治区的整体文化建构和品牌体系中来,在这个体系中我们才可能得到更多的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一个大品牌下,做一个我们特色的子品牌。北疆文化,我个人觉得是一个对内蒙古自治区区域文化整体描述的很合理的提法,因为它首先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个有机部分,它是它的北疆。而且这里面也蕴含着共同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含义。所以我觉得我们打造扎旗的文化,人文经济品牌要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向体系中来打造,要放在这个大背景下,放在宏观的体系里面来考虑。”
内蒙古自治区扎鲁特旗非遗版画 澎湃新闻 图
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文化数字资产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游戏中心主任邓丽丽以《非遗数字化助力乡村发展》为题作了演讲。邓丽丽从中央一号文件的“三农”问题精神,国家乡村振兴中的五大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 兴与非遗数字化的关系,分析了非遗数字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分享了近年来乡村中非遗活化利用、有效传承本土非遗的存活与发展、带动乡村农民致富的鲜活案例。
她认为,要想在乡村做非遗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研究,先要有这五个点:第一,要做非遗的数字技术;第二,数字非遗的产业化;第三,成果还要进行改造,改造我们现有的非遗的产品和企业,来带动企业的发展;第四,非遗产品的数据化;第五,管理。在整个乡村非遗数字化,数字经济当中涉及到的要素一定需要数字技术进行协调管理,让各方都受益,要包括农民、传承人、政府、投资人、技术支撑等都要共同受益的模式。
“非遗从乡村中来,希望它能到现代化的乡村中去,通过数字化技术平台将本土化的非遗时尚化、国际化,带动乡村致富。”邓丽丽在总结时说。
上海创图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中国数字文化集团首席技术专家李欣现场分享了这几年在文化数字化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我们看到很多非遗的传承人,也接触过很多的非遗传承人,但是他们的作品往往卖不掉,原因是太贵了,因为没有办法变成市场化、消费型的物品。”李欣说,“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没有办法大量复制,非遗这件事儿,不要把它看成是简单的商品,而应把它看成一种记忆的传承,一种学习,一种教育,这样一种方式的话,它才有可能产业化,才有可能复制,否则靠非遗传承一个人去卖自己做的东西是不可能复制,不可能产业化的。”
李欣认为,非遗传承人更重要的不是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而是要把自己原来的那些作品授权给别人,让别人去做二次开发。其实很多时候把它的元素提取出来以后,重新组合就会变成新的东西,变成年轻人喜欢的一些新的创意产品。“非遗变成数据以后,其实大家是可以做C2M(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就是可以通过数据来让工厂帮你生产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产品。”李欣最后说。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举办期间,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扎鲁特旗非遗馆展示现场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现场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实践路径。“我们经过几年的梳理,把文献和工艺结合在一起,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
董杰认为做数字化最终的目的是科学决策。“我们把大量的数据建立起来之后,对于哪种产业,哪类人群发展得好,我们是非常清楚的,这样我们在下一步进行政府决策时就非常好。”
第二届非遗数字论坛现场
据悉,本届论坛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中共扎鲁特旗委员会、扎鲁特旗人民政府、中国数字文化集团、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文俊、扎鲁特旗旗委书记邵彦军先后作开场致辞。论坛由中国数字文化集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中国非遗保护协会非遗数字专业委员会主任代柳梅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