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91岁博特罗辞世:艺术是变形,与胖子无关

2023-09-19 10:13 澎湃新闻  -  323654

澎湃艺术获悉,91岁的哥伦比亚著名雕塑家、画家费尔南多·博特罗近日辞世。当地时间9月15日,博特罗的女儿琳达·博特罗在记者会上公布了这个消息。2016年博特罗曾携作品来华,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举办了“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对于外界关于其画作呈现的夸张与庞大,博特罗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时说:“艺术,一定要让人产生大爱或者大恨的情感,这很重要。大家都喜欢,统统说好,那没意义。有争议感也是艺术存在很重要的一点。这样你才会充分体现艺术家的观点和意志。”

博特罗画的日常场景中,人物均是体积庞大。他说过:“我画的不是胖子,而是想通过现实题材来表达一种体积带来的美惑和塑性。艺术是变形和夸大的,跟胖子没有关系。不只是人,我画的动物、水果、乐器也都是胀鼓鼓的。”

费尔南多·博特罗,生于1932年4月19日。是哥伦比亚著名雕塑家,画家,被认为是哥伦比亚国家的荣耀和人民信仰之父。年幼时期,曾拜师学习斗牛,立志成为一名斗牛士。16岁时,发现绘画能够反映人类更强的搏斗精神,而后投身绘画事业。初期在麦德林画院学习,后到首都波哥大投奔名门大师。

他曾经说过:“在1956或1957年,在一个瞬间,我看到了一样东西,我在静物和曼陀铃上表现了我想要表现的内容。这是个开始,因为在那个瞬间,我看到了那幅作品,我看到了我所创作的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博特罗风格的作品,它不是摹仿品也不是衍生物,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创作品。”

2016年1月,博特罗携其展览“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偌大的展厅墙上,挂满了膨胀的人物、水果、器具,除了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的84幅油画和44幅素描,还有9座大型雕塑在室外展出。

博特罗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展出于“博特罗在中国——费尔南多·博特罗作品展”,2016,上海,中华艺术宫。

 

开幕那天,84岁的费尔南多·博特罗戴着小圆眼镜,衣着雅皮,谈着谈着就很容易将西班牙语与英语混杂于一体,自成一体形成一种特别的语言。

博特罗的作品色彩饱和度非常之高,静物看起来就更大,而他画的人物五官与脸和身体不成比例,而眉眼之间的比例却是大体固定的,这让人物看起来表情都差不多,同时也赋予了他的作品超现实感和很高的辨识度,包括那幅著名的蒙娜丽莎。

1951年,19岁的博特罗定居波哥大,并在哥伦比亚首都举办了他的第一次展览。在多次展览之后,1958年,他获得哥伦比亚艺术家沙龙奖,从此开启了他的艺术家生涯。带着奖金,博特罗游历了整个欧洲,尤其是西班牙,在那里他热切地发现了普拉多博物馆,以及法国,在那里,他讽刺了达的《蒙娜丽莎》。1960年,他搬到纽约,遇到了MoMA的策展人,后者在博特罗12岁时买下了他对La Joconde的模仿作品《蒙娜丽莎》。这幅作品的图片发表在《纽约时报》上,随后声名鹊起,推动了这位艺术家的职业生涯。1973年,他搬到巴黎,开始制作与他的绘画作品同等重要的雕塑作品。

博特罗还画过了很多带有剧情感的题材,像1960年代拉丁美洲的独裁者、1980年代关于恐怖分子的题材,还有2004年关于美国大兵虐囚的题材。画面上的人一样像充了气一样肥胖,没有表情。“我画出这些不道德的、不能接受的场景,指出这些都是不应该做的。这些带有剧情感的画作,我仍然是用我的风格来完成。所以我不仅画很温柔美好的题材,也会画这种题材。”

博特罗的《蒙娜丽莎》

 

因为博特罗的画风实在太过鲜明,让人过目难忘,又坚持把所有人都画成胖子画了几十年,从未试图在绘画风格方面做出戏剧性的改变,有人不喜欢他的作品也很自然,年逾八旬的博特罗对待批评与非议的态度已经十分通透。

博特罗作品

 

博特罗作品

 

博特罗作品

 

博特罗作品

 

2016年展览开幕时,博特罗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专访的时候说:“很多人说觉得我的画很恶心。有人特别恨,有人特别爱,这都没有关系。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喜欢蒙娜丽莎的眼睛,还有人觉得毕加索就是个骗子。艺术,一定要让人产生大爱或者大恨的情感,这很重要。大家都喜欢,统统说好,那没意义。有争议感也是艺术存在很重要的一点。这样你才会充分体现艺术家的观点和意志。”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中国考古博物馆开放, “超级国宝”绿松石龙首次公开
下一篇:布碌仑戴克高地图书馆 华裔画家梁奇云分享创作心得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