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摄影学会杨元惺——
以影像记录中国之美
杨 宁 颜欣彤
“影像是一种跨文化的通用语言”。这是杨元惺常说的一句话。祖籍湖北仙桃的杨元惺今年82岁,是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终身名誉主席,他一直专注于游历、拍摄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人文地理景观。
抚慰游子的乡愁
杨元惺经常应邀在海外举办摄影展,以中国的大美河山和人文生活为主题,将中国的美丽风光和社会进步展现给外国友人和海外华侨华人。
今年4月,杨元惺以“光影·印迹”为主题的个人摄影展在澳大利亚悉尼中国花园谊园举行。此次展览由柒传媒和杨元惺工作室联合主办,澳大利亚澳中人民友好交流协会支持,柒传媒出品。展览为期3天,共展出66幅作品及4组人文专题组照。
在展览中,有一幅名为《轻舟静江水》的作品引起了观众的注意。这幅作品在中国江南水乡拍摄,画面背景是青砖黛瓦、碧柳如烟,前景是水面上漂浮着一只孤舟,色调清新淡雅,有一种朦胧静谧的意境。
一位老华侨看到这幅作品,他儿时在家乡的美好回忆瞬间涌现,当场表示非常想收藏这幅作品。他的家乡就在中国的江浙一带,这幅作品把江南水乡的韵味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他感到非常亲切,像是“把自己带回了家乡一样”。
《过大年》这幅作品则拍摄于2012年春节期间的山西长治,画面展现了欢快的旱船表演和洋溢着幸福的观众,背景是一面写着“全县人民总动员,打好脱贫攻坚战”大字的土墙。这幅作品记录了脱贫攻坚的重要时刻,并被国家级年鉴收藏。
李先生是一位在澳大利亚生活了20多年的华人,看到《过大年》时,他感慨道:“这幅作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国内过年的场景,那个时候全家人一起欢庆春节的画面历历在目,非常温暖。”
为祖国感到自豪
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杨元惺已经走过了近70年的摄影历程。1956年,父亲出国访问归来带回一台120相机,年少的杨元惺从此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61年参军时,他把相机带在身边,为战友和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们拍照。这些宝贵的经历为他以后创作大量优秀的摄影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杨元惺的摄影作品展《驭光中国·逐影世界》开始在国外巡展,此后他还在马来西亚等地陆续举办《环球影踪》《镜中世界》等作品展。他的作品里蕴含一种“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审美理念。
他的作品展里还有一幅作品《珠穆朗玛峰》也格外引人注目。照片拍摄于2007年,当时65岁的杨元惺从北京自驾前往西藏,在那里,他领略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雄伟壮丽。他说:“珠峰作为全世界的最高峰,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作为摄影人能用镜头将其记录下来,我也感到无比自豪。”
用艺术沟通心灵
2018年,杨元惺在拍摄海上丝绸之路时创作了《大象洗澡归来》这幅作品。他看到孟加拉国的小孩子在河边给大象洗澡,年轻人骑着大象欢乐归来,有一种人与自然共生之美,因此他捕捉了这一瞬间。
杨元惺一生都在行走,见识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他常常用平和、关爱和包容的眼光看待世界,记录世间一切美好,让人们更加敬畏自然,珍惜生命。
“我走遍了117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不管走到哪里,我对故乡都有一种思念。我觉得中国是我的故土,中国的风光是世界上最多样化的风光,从沙漠到大海,从胡杨林到白桦林,从美丽的大兴安岭,到三亚的热带雨林,我觉得很骄傲。”杨元惺深情地说道。
在展览现场,一位定居悉尼多年的华人韦女士表示:“今天的收获很多,每一幅作品都有精彩的故事。杨元惺的镜头聚焦世界,写意人生。从画面的细节里我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深厚造诣和精湛技艺,也重新体验了故乡的风土人情,这种感觉是难以言说的。”
杨元惺的摄影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美丽,还连接了海外华人的心,给他们带来故土的温暖和力量。他认为摄影是一种看见和记录世界的方式。尽管已逾八旬,他依然热衷于追求生命的意义,想继续前往未曾踏足的地方拍摄,用作品分享更多的故事,让影像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让艺术成为沟通心灵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