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北庄一期(公元前4000—前3500年) 高19,长23.5厘米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灰陶材质,整体造型模拟鸟的形象。首部作鸟喙状流,尾部上翘,略作喇叭形口。腹部呈椭圆形,靠前两侧附有一对弧形短翼。下部有短小的圆锥形三足,可满足放置的稳固性及烧火的需求。不同于大汶口文化常见的高袋足陶鬶,北大赛克勒馆藏的这件陶鬶三足较矮,大概要放置在先挖出的灶坑上方可使用,否则无处置薪烧火。《说文解字》中的“鬶”
陶鬶是新石器时代的山东泰山周围海岱地区的典型器物,以山东、苏北地区为核心,散见于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自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开始,东部沿海各部族的地域文化长足发展,常常以鸟为图腾,创作出各类有鸟类形象的器物。其中,陶鬶就被认为是由禽鸟形象演变而成,颈部与口部昂首向上,将写实与抽象、实用与美观融为一体。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黑陶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山东省博物馆藏
“鸟形器”集锦玉鹰 商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鹰作为一种肉食性的鸟类,其生长在残酷的环境中,性情凶猛,并有着顽强的精神和傲视群雄、在天地间自由翱翔的能力。因其行动迅速敏捷,在众多鸟类当中拥有一定的主导权,故而古人们借助其意象以表达对鹰的崇拜与向往。鹰的形象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历史时期均有发现。玉凤 后石家河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凤凰,亦作“凤皇”,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自古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常用来象征祥瑞,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最初在《山海经》中即有记载“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凤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造型优美,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故凤的形象常见于器物之中。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西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汉的刘向在《别录》中说道:“雁生江南池泽,取无时”。雁都有迁徙的习性,迁飞距离也较远。它们喜群居,飞行时成有序的队列,有一字形、人字形等。雁的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出现,最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雁的描写,“鸿雁于飞,肃肃其羽”。古人借以表达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情感,以及自己的忠君爱国、怀才不遇之情。有时,雁又有祥瑞之意。雁代表了人们一言难尽的情感意蕴和审美倾向,成为了一种不可磨灭的情感媒介、文字符号和艺术形象,故而常出现于各类诗词和文物中,尤以雁鱼灯为常见。鸭形玻璃注 北燕 辽宁省博物馆藏
提起鸭子,大家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春天和水池等非常美好、闲适的意象和画面。一片竹林,两三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在水里嬉戏,河岸上满是蒌蒿,柳叶开始发芽,天上还有北归的大雁,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多么美好的画面啊!鸭子也因其可鞠的形态深受大家喜爱,常被用来歌咏美好的春日和恬静的生活。鸭形的器物很多,上至西周时期,就有工匠们利用鸭的形态做尊以供饮酒。西汉时期也利用鸭来制作熏炉。而鸭形文物的翘楚非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莫属,也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