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潮流艺术:拥抱生活也拥抱流量

2021-04-01 15:41  北京青年报   - 

展览:没有足够的距离 ——跨界潮流艺术展

展期:2021.1.30-5.5

地点:上海明珠美术馆

身体、舞蹈、动漫、装置、玩偶、涂鸦、剪纸……在一个展览里我们看到如此多的元素,找不到一个词去统筹和概括,看看展览标题也许可以获得一点提示:“没有足够的距离——跨界潮流艺术展”。

展览包括60多位参展艺术家(按音序排列):Anti-General、陈粉丸、陈英杰(亦称画图男)、璐璐家(陆蓉之和她的朋友们)、陆扬、曲家瑞、叶甫纳等和90余件多元作品,涵盖绘画、涂鸦、雕塑、装置、影像、电音、潮玩等多样形态,还有视觉与听觉相碰撞的现场即兴创作。

“璐璐家”作品

观赏一幅作品,了解一个事件,往往都要离得远一点,所谓当局者迷,但是还有一个观点则是置身其中,亲身体验,在现场发现问题,获得论据。明珠美术馆的跨年展《没有足够的距离》面对来势汹汹的艺术表现和潮流,就采取了第二种姿态,这个展览呈现的自然也是五彩纷呈,没有定论的艺术家和作品。

这个展览最先让我感兴趣的,是凭空出世般的陈粉丸和陈英杰,我在展览现场正好看到陈粉丸在配合视频媒体拍摄,她一身全白休闲服饰,潮流运动鞋,头发半长染成亮粉色。她用纸张、亚克力颜料、不锈钢镜面和Led灯创作的装置作品《不息》占据了一进入展厅的最初空间,再往里面走,则有一个半封闭的屋子,呈现用纸和不锈钢镜面为主创作的作品《转运花园》。

陈粉丸在现场指给记者看,她的作品《不息》中,龙的身体的每一节都可以拆下再连接,并标示着这一节点的数字和以“∞”为分母的记号,寓意变化和没有终止。这两件作品同样吸引人的是它的主体用到的材质——纸和民间剪纸的形态。她说:“我在学生时代用纸创作时,初衷是很朴实的,因为它很便宜。纸是很环保的材料,有回收再利用的价值,它可以生生不息地在地球上循环,所以我很执着于用它创作。”

陈粉丸 《不息》

陈英杰是结合了涂鸦的即兴——类似于绘画的原初冲动和水墨的技法——讲究线条感和笔触的功力。回望涂鸦鼻祖凯斯·哈林和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他们的作品都更体现出涂鸦的特点,而陈英杰创作的图像具有明显的架上绘画和水墨画的融合感,无论是《刺穿束缚》系列,还是《自然重力》系列,主要通过亚克力材料完成了一种水墨画似的流动感,似乎打破了某种界限。

陈粉丸和陈英杰在艺术语言上,借用了更多传统文化的元素,比如剪纸艺术、水墨艺术、来源于中国南方的民间习俗信仰和中国武术等,这些符号的转化和使用,与当代艺术的媒介(比如装置和行为)结合起来形成他们作品的独特风格。

展中具有鲜明艺术语言的有青年艺术家翘楚陆扬。在新媒体艺术和生物艺术领域中备受瞩目,陆扬的多媒体作品带有强烈的动漫和电子游戏元素,比如数字虚拟人物的塑造。这次展览中拿出来的作品《数字转生“独生独死”制作记录》,是艺术家开启的数字转生计划的阶段性呈现。

艺术家通过高保真3D人脸扫描,捕捉并重建自己50种面部表情,结合日本文身艺术家的文身设计,采集巴厘岛和南印度优秀舞者的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赋予虚拟数字人以外形动作性格。这个虚拟数字人DOKU是陆扬的虚拟数字副本,并通过技术效果达到了肉身难以实现的完美形态和肌肉控制力,如同一次转生,并通过技术手段,“不受物质世界的束缚,穿梭于远古与未来”,融合多元文化,跨越艺术门类。

数字技术拓展的想象力,与地域文化、舞蹈仪式等传统文明的碰撞转化,连接古老和未来,形成一种让人目眩的潮酷感。

在展中展的部分,华人世界第一位女性策展人,今年七十岁有着传奇经历的陆蓉之,以“艺术家”身份出道,带来《双生宝藏萌奶奶》个人形象3D人偶作品,并与她的59位新锐艺术家朋友们结成了“璐璐家”,这些包含绘画、雕塑、潮玩、手办、滑板等的作品填满了展览最后的空间,在这里还提供方便直播的设备,暗示欢迎观众自拍发表。

陆蓉之提出潮艺术的特点:潮艺术(URBART)在今天,已经远远超越了它原本发生在街头巷尾的涂鸦艺术或街头墙绘的形式,也不单属于都市空间,它结合了社群媒体的虚拟时空,超越了地理实体环境的局限性,成为千禧世代所钟情的全球无限跨界,虚拟与真实交互进行的无边范畴,创意与商业深度结合。潮艺术家不再只是技艺上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他们是反映这个时代美学的参与者、制定者、经营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的庞大群体。

陆蓉之在现场也回应了对潮艺术的期许:“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出圈斜杠跨界,艺术是为众人服务的。”

此时的潮,表明艺术行为与商业的捆绑结合,作品拥抱流量,拥抱生活,获得平台和曝光机会。作为创作者个体,今天无疑是一个具有更多曝光和出圈机会的时代,但是从创作本身的角度来说,不同的环境肯定会影响或者催生不同的作品形态,其价值是当下还是永久,艺术语言是否能够自成一派,还是需要有距离的判断。

在这个展览中,面对如此难解难分的问题,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来自商业助力的火花,正在促进多元前卫和民间传统的融合转生,它们在当下翻滚。(剀弟)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推进海南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下一篇:沉浸式演出 旅游演艺的下一个风口?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