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浩铭作品 《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
另外一件作品来自设计艺术学院综合设计系的三位同学,今天有两位在现场。他们联合创作了一部科幻电影《无限分之一》。这件作品目前已经入围了加加林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节展。作品的设定是:2020年,三位年青人接受了生命冷冻实验,陷入长久的沉睡。数百年后他们醒来,那个未来世界早已实现了人机接口和脑际接口。人类上传了所有的知识和记忆,无私的分享、共同拥有所有信息,形成“共脑”,这个全体人类的集合正在汇聚一切力量突破人类的极限——一个超然盘旋于智慧生物圈之上的universal mind(总体心灵/世界精神)。然而,随之而来的却不是新的突破,而是创新能力的丧失和永久的停滞。人们只好唤醒数百年前的他们,试图从古老的差异性中重新激活人类社会的创造性。三位21世纪来客刚刚苏醒,就面临命运的抉择——是否上传记忆,是否融入“共脑”?这里涉及一系列关于自我与存在、永生和虚无的终极性老话题。“共脑”状态下的存在是否还是人类?“共脑”之中我在哪里?创造性与差异性关系为何?创造是否只能以个性作为基础?这种科幻式的追问令我们反思——今天全球网络、万物互联状态下的超级AI计算不就是“共脑”的雏形吗?各种各样微观和宏观的增强技术正在逐渐地、不断地把我们改造为非人或者新人。人的危机正以前所未有的压迫性逼到我们面前,毫无退路……这样一种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关怀,正是我们学校应该鼓荡起的东西。
萧金哲、赵毅铖、张文嘉作品
《无限分之一》
2020“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现
2020“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现
国美青年们要心怀远方,但同时也不要忘记——“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这是我们年青时候很着迷的一句诗。关心远方不是逃避现实,不是所谓“生活在别处”,更不是要浮士德一般,跟着墨菲斯特尝遍人世间的美好与繁华,而是要养成阔大的心胸和视野。《文赋》有所谓“伫中区以玄览”,一个创造性的心灵可以做到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无远弗届。梁启超诗云:“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梁漱溟也有句很接近的诗:“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去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曾多次引用鲁迅先生的那一句:“无尽的远方,无穷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无论梁任公、梁漱溟还是鲁迅,他们的取义虽然有所不同,但都展现出一个大时空跨度的自我。这是我希望在国美的青年们身上看到的,这是我从你们的身上看到的。2020年,“共同生活·第二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展览现场
同样重要的是,要用这个大时空中的自我,返身以诚,关照自己的生活和周遭的事物,养成对现实和自我的感与觉。我们邀请刚毕业不久的祝新参加这次茶话会,不只因为他的本科毕业创作入围了柏林、釜山在内的三十多个电影节,取得了奇迹般的成功,更因为他身上有一股狠劲、一种雄心、一种意志。一件极低成本的青年电影能够入围全世界三十多家电影节,还是因为他对现实的感与知、对生活的感与觉打动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这里涉及另一个问题,对生活和自我的诚实。祝新作品《漫游》柏林国际电影节海报
学校育人的责任,首先就是要培养同学们的现实感觉和自知自识的能力,继而开启一个可以达成超越性的自我。这需要一种特定的开启,这就是所谓“世界的发现,人的发现”。孔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歌德在阿尔卑斯山,感受到“一切的峰顶”。一位画家在杳无人迹的山谷,感受到“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中国美术学院85周年校庆“将可能性还给历史”
From/To:哲匠之道——中国美术学院旧金山特展 The Frontier of Chinese Art Education
这个意念始自2010年,那一年我创办了跨媒体艺术学院。甘地说:“我的生命就是我的讯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为人一生的信息造型?这是数字时代的雪泥鸿爪。那一年我还有一个愿望,希望每个美术学院的学生,都能够在网络世界里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种平行现实,一个驰骋想象力的自足的小世界。我们都相信,艺术的本质任务是创造,而创造是一种发现、一种开启。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超拔出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现实,都是通向可能世界的路径。它或者它们,既外在又内在于我们的所谓现实,所以艺术作品也是撬动我们这个坚硬的现实世界的阿基米德点。奚天豪参与作品
祝新(独立导演,2018年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本科毕业):祝新作品
张朝然(2018级创新设计学院本科在读):张朝然作品
金恩楠(2019级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博士在读,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恩楠作品
翟莫梵(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历史与主题性工作室研究生在读):翟莫梵作品
范阳子(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博士在读):范阳子作品
吴季蕾(2020级设计学硕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研究”专业在读):吴季蕾作品
(本文据中国美术学院公号,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