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上海双年展开启“一个展览”,从黄浦江讲述“水体”

2021-04-17 16:51  澎湃新闻   - 

4月17日至7月25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第三阶段“一个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场馆举行,展览由来自6大洲18个国家的64位/组艺术家参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通过远程连线介绍道,“展览试图展现生物体、气候与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
 
从2020年11月的“湿运行”,到第二阶段的“生态联盟”。策展人、艺术家等逐步发展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并与这座城市产生联系。
 
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PSA)的二楼,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堆长短不一的圆柱体平躺在地面上,以各自的纹理和截面诉说它们的特别之处。这些圆柱体是在长江沿岸地区用地质勘察钻头钻取的岩心,保存了地质运动与人类活动的记忆,这件作品名为《两栖动物》,艺术家卡洛斯·伊利哈尔瓦以此来比喻上海的城市特质,在他看来,这座城市“既非全然的液态,也非固态,如同水陆两栖动物,既需要同时依附水和陆地生存,又要将生物与非生物紧密相连。”《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也指出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水体。
 
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介绍道,从生物体到其他生物体、气候、生态系统和技术,所有生命形式都是密不可分地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当地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时,从加速的气候危机到当前的全球性疫情,“水体”要求我们审视这个生命集合体。此次展览由来自6大洲18个国家的64位/组艺术家参展,参展作品总计76件/组,探索了以关怀为基础的方法,探讨了人在相互依存的扩展生态系统中的纠葛。
 
正如《两栖动物》所包含的那样,展场本身为展览赋予了具体的语境。雅克表示,上海是各种流动性场域的汇集之处,而展览试图与上海的历史和地理以及各种实际的“水体”进行互动,并且把每个场馆作为双年展所反映的现实的基本参与者。其中,主展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前身是上海工业化的发电站,它的燃料来自于开采的煤炭,通过长江运输而来。而在博物馆的三层,透过巨大的落地窗能够看到流淌的黄浦江和江上来往的船只,似乎将这一层现实也纳入了展览当中。 沙船模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沙船模型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

沉积岩 上海科技馆收藏

沉积岩 上海科技馆收藏

基于展览主题与城市的密切联系,本届上海双年展呈现了一系列来自上海科技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地方的展品,与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形成对话。其中,由上历博收藏的一件沙船模型通过航运工具折射出近代上海的城市发展。沙船是上海早年最重要的航运工具,始于元代,清末时随着西方火轮船的驶入而逐渐衰弱。在沙船模型的背后,艺术家费利西亚诺·森图里翁在大型毛毯上呈现了各种奇异生物,其中既有与他在亚热带地区生活相关的真实生物,也有他想象中出现的奇幻动物。在另一间展厅里,澎湃新闻记者看到,由上海科技馆收藏的一块沉积岩则要追溯至6万年前,它发现于上海马桥冈身遗址,从这里曾孕育出上海的地貌与文化。在沉积岩周围,艺术家程心怡的系列绘画展现了私人生活的场景,绘画所引发的情感共鸣则表达了“没有人是孤岛”的想法。利西亚诺·森图里翁的毛毯画

利西亚诺·森图里翁的毛毯画

艺术家程心怡的系列绘画展现了私人生活的场景

艺术家程心怡的系列绘画展现了私人生活的场景

不知是否与疫情期间的国际运输问题有关,相较于大型装置或雕塑,本届上海双年展呈现了更多的绘画作品,通过“平面”传递艺术的力量。除了森图里翁与程心怡的作品,琼·乔纳斯将目光投向海地河流系统,她用70余幅水彩画描绘了珊瑚、鱿鱼、海参、章鱼等海洋生物,完成了个人版本的科学测绘,引领观众潜入这片水域。郭凤怡的系列绘画则以自己联系气功的经历作为灵感,用细密的曲线“召唤”出身体化的轮廓,它们如同磁场一般,展现了不同于具象身体的某种存在。琼·乔纳斯《通往深海平原的河流》

琼·乔纳斯《通往深海平原的河流》

展览现场 郭凤仪系列作品之一

展览现场 郭凤仪系列作品之一

“身体”的概念在本届上海双年展上不断出现。策展人认为,“身体超越人类自身,它提醒着我们,我们是某种更广阔、 更复杂、更紧密相连的事物中的一部分……异质性和多重性构成了我们的, 以及广义上的身体。身体与环境以这样的形式团结在一起,并扩展到城市、河流、海洋的基础设施中去。凭借这种方式,我们认为各种身体能超越其自限性,而与其他的身体、与宏观环境建立内在联系。”因此,水体与身体得以彼此“转化”,展览试图超越传统以人类为中心和以国家为本的叙事方式,讲述人与自然万物的关联。例如,在影像作品《极尽宏大》中,艺术小组“低氧/欲望”以寻找失落的“生命力”(bla)为脉络,试图以一系列意识来将其召回我们的身体和星球之中。而在《海洋呼吸》中,艺术家伊西娅尔·欧卡里兹和女儿演绎了“海洋呼吸”,在声音的抽象空间与衍生而出的具象之间,身体与广阔的“海洋”相连。《极尽宏大》

《极尽宏大》

《海洋呼吸》

《海洋呼吸》

“联系”或许是本届上海双年展的另一个关键词。不少作品从创作形式上便展现了人与人的集合。都邀请人们参与其中。《水系博物馆》来自艺术家曹明浩和陈建军发起的“水系计划”,他们以都江堰工程的历史为切入点,与环保公益组织、人类学家、规划设计师、村民等不同身份与学科背景的参与者合作,共同探讨由水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生态和社会问题。在塞西莉亚·维库尼亚的《奇普纪事(上海)》中,艺术家和多位女性共同编织了大型的羊毛装置。“水体形成洼地和水潭。它们寻求会合,以赋予生命的方式流向彼此,也以不受欢迎或是无法阻挡的方式入侵,”参展艺术家之一阿斯特利达·奈伊玛尼斯写道,“水体们各自迥异……但它们之间的差异,它们的独特性,构成了一个集体的世界。”在世界各地的人们因为政治、文化,以及当下的疫情而彼此隔阂的情况下,本届双年展以“水体”这一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概念作为比喻,讲述了关于过去到未来的寓言。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长达9个月的展期里,上海双年展挑战固有的双年展形式,从2020年11月的“湿运行”,到第二阶段的“生态联盟”,再到今日的展览,在刚刚开启的第三阶段中,除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展场外,孙科别墅即将举办延伸展览邀请五位/组艺术家基于这一饱含历史记忆的建筑进行创作。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六人》上映:还原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的故事
下一篇:马岩松:文化建筑可以拥有“超现实”的力量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