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苏州博物馆举办“画屏:传统与未来”特展,
策展人巫鸿说,
画屏在古代中国美术中具有独特的“三位一体”身份:
它既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绘画媒材,
又是可供近距离欣赏的以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
还是协助建构室内外空间的准建筑构件。
通过这个展览,我们看到,屏风是多面的,融合了物品,图像,空间,“三位一体”;看待屏风的视角也要很多元才行,毕竟它穿越了古今,横跨了时空,既是传统,又有未来。它源于生活,然而最终仍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的。
虽然展览结束了,关于“画屏”的讨论和研究还在继续~
于是便诞生了这本由巫鸿教授主编的《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这本书以“画屏”为切入点,聚焦于中国古代艺术中“屏”与“画”的共生,也是对画屏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首次集中讨论。
《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购买《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
[美]巫鸿 主编
主旨
聚焦中国古代艺术中“屏”与“画”的共生
体现屏风与画屏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关键地位
展示中国美术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方法
具有家具史、绘画史和建筑史的多重意义
广泛搜集和发掘实物与文献材料
以美术史的眼光运用新发现的考古材料
详述有关屏风与画屏图像的历史证据和发展线索
书中包括巫鸿教授及李清泉、郑岩、黄小峰、张志辉、林伟正等五位学者的专业研究文章,涉及古代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考古发现的画屏实物、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墓葬壁画对屏风图像的运用,以及屏风在构建室内外空间中的功能等方面。从更广的角度看,本书是对“物”与“绘”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长期关系的专题研究,体现了屏风和画屏在中国艺术史中的关键地位。
巫鸿教授指出,屏风和画屏既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也是近现代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在大量考古实物和传统文献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有关画屏和画屏图像的历史证据和发展线索进行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图片资料亦是珍贵丰富。
对屏风与画屏的首次集中讨论
本书是把屏风与画屏联系起来进行讨论的首次尝试,包括了五位学者撰写的富于专业性而又深入浅出的文章,分别涉及了考古发现的屏风和画屏实物、墓葬壁画表现的不同类型屏风和画屏、传世绘画中的屏风图像,屏风的类别和历史沿革,以及屏风在中国建筑中的使用和功能。
展览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展览“画屏:传统与未来”筹备三年,于2019年面世,聚焦于中国传统美术和中国当代艺术之间的传承和互动。这个中心议题自然地引出了两个研究方向:一是梳理画屏在古代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存在和发展,二是观察画屏所隐藏的空间概念和艺术语汇在当代艺术中的持续作用。沿着第一个方向,巫鸿教授邀请了五位学者就传统画屏的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撰写成文。
“画屏:传统与未来”展览现场 (图片来自苏博微博)
主编的话
屏风和画屏在中国持续发展了三千年之久,是一个极为丰富而复杂的历史现象。它们在每一时期都有新的样式和概念出现,至近现代更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媒介。
本书的目的是引出更广泛和更深入的研究,促进对中国美术独特性和丰富性的进一步发掘。
——巫鸿
图文并茂 运用考古新资料
书中文章从屏风和画屏两个角度对实物和文献材料进行了广泛地搜集和发掘,对新发现的考古材料给予了特殊重视并进行了美术史研究中的有效运用,更使得这组文章有别于把屏风作为一种陈设物件的鉴赏式写作。
装帧设计简雅别致
打开书本将其立于桌面,封面封底的《西厢记·窥柬》插图也就成了一件纸上屏风,屏中有画,画中有屏。
全彩印刷,色彩细腻,还原细节。内页为米白色艺术纸,增加阅读舒适感。
物绘同源:中国古代的屏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