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海国长城”:华亭海塘的历史变迁与当下保护

2021-04-29 16:17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   - 

地处上海奉贤的“华亭海塘奉贤段”是在前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且有清代“海国长城”等碑刻。
 
 海塘作为大型水利工程,与运河、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是为保护沿海土地不被海潮冲坍,内地农田不致遭受咸潮淹没而修建。 
 
江南海塘是清代对昭文、太仓、镇洋、宝山、川沙、南汇、奉贤、华亭、金山九县厅江、海塘的统称,总计592里, 华亭海塘是清代江南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华亭海塘奉贤段申报国保单位的过程中,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协助开展了相关的申报工作。 目前正在进行奉贤华亭海塘的保护规划与修缮设计相关工作。 本文讲述的奉贤华亭海塘的修建与历史变迁。奉贤华亭海塘保护标志

奉贤华亭海塘保护标志

上海市奉贤区奉柘公路,北面杂树,南面是一条3.9公里长的“石塘”。 
 
“石塘”并不惹眼。孤零零伫立在公路一侧,一面是川流不息的车辆,一面是高高低低的房屋,阻隔了道路和居住环境的关系,似乎给当地人带来不便。奉贤华亭海塘与周边 ©邓昆

奉贤华亭海塘与周边 ©邓昆

 奉贤华亭海塘立面

奉贤华亭海塘立面

 奉贤华亭海塘总平面图

奉贤华亭海塘总平面图

但经调研,发现这“石塘”已渗透到当地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 
 
人们惯以“石塘”区分空间,以南称为塘内,以北称为塘外;塘外一条流经住宅和农田的“景观河”,恰是当年为运送石塘石料所开的运石河;运石河

运石河

当地盛行一种名“滚灯”的民艺,追溯起来竟是由当年护塘修复工艺衍生而来……奉贤滚灯来源

奉贤滚灯来源

 奉贤滚灯表演,被称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奉贤滚灯表演,被称为“百灯之首”、“灯中之王”

 奉贤滚灯制作

奉贤滚灯制作

公路旁这参差断续的“石塘”,到底什么来头?
 
历史溯源
 
1987年《奉贤县志》载清代奉贤人汝霖诗:
 
欲渡春申浦,小泊横泾上。
 
月落潮暗生,渡头人语响。
 
诗中春申浦即今日黄浦江,横泾即今奉贤境上下横泾附近,诗人以水系交错体现辽阔,潮声人语交织烘托寂静,描绘出清代奉贤冲积平原上河道纵横、海潮暗涌的大地景观。 明正德华亭县境图 明正德《华亭县志》

 明正德华亭县境图 明正德《华亭县志》

时间前推,明中叶奉贤尚属华亭,上图可见华亭县境内由大大小小的塘、泾、浦构成,其中分布着一些人类聚居地。 
 
再往东南便是大海,市镇与大海之间由两道土塘围护,一方面抵御海潮,一方面防御倭寇。 
 
明中叶后期,海岸自东向西坍进。今漴缺村附近海岸受到冲蚀,大片土地沦入海中,自柘林至漕泾形成一个凹进的缺口,其顶端即漴缺。 
 
至晚明,此地潮灾频繁,人地关系紧张。崇祯七年(1634),松江知府方岳贡领导、乡贤吴嘉允负责修筑漴缺石塘,此举是江南海塘史上首次石工,拉开了明清江南海塘修筑史的大幕。 
 
囿于时局动荡,当时只修了三百丈石塘,并未解决海患,反而导致险冲向石塘东西两侧转移。明代崇祯七年沿海遗迹分布图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明代崇祯七年沿海遗迹分布图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康熙四十七年(1708),大德海塘原址上重新修筑的明代海塘坍毁,内徙约里许(约500m),另筑土塘9.1千米,名为外土塘或外护土塘。 
 
同时国家开始设置水利厅,国家力量直接介入地方浚河、修塘等水利工程,这成为清代华亭海塘工程制度变化的新起点。清康熙四十七年沿海遗迹分布图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清康熙四十七年沿海遗迹分布图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海塘建设
 
雍正二年(1724)七月十八日,台风、暴雨、怒潮,康熙土塘坍卸入海,沿海民庐漂没无算,田禾俱淹。
 
皇帝命吏部尚书朱轼查勘浙江及松江塘工,谕:
 
朕思海塘关系民生,务要工程坚固,一劳永逸,不可吝惜钱粮。江南海塘亦为紧要。
 
华亭海塘工程正式开始。朱轼(1665-1736年),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

朱轼(1665-1736年),清朝中期名臣,著名史学家,乾隆帝师

刚开始,朝廷的决策是修筑土塘与少部分石塘,维修外护土塘,开凿运石河。 
 
不过到了雍正六年(1728),皇帝态度大转折,提倡华亭境内40里尽改石塘,并在期间不时派遣各级政治、军事官员明察暗访江浙海塘工程,训谕相关海塘工程人员。 
 
鉴于朝廷的施压,负责海塘的各级官员时常通过增加海塘工程的原材料用量、制定更完善的海塘工程管理制度等,藉以保全自己的乌纱帽与身家性命安全。 
 
如今奉贤华亭海塘中镶嵌的石碑刻,有的标识各段海塘起始位置,有的标记各段名称或河口位置。 
 
从碑刻信息可知,海塘分不同工段,各工段由现任官员、候选官员、士绅分工负责,有专门石匠负责承筑,是当时严格工程管理制度的体现。第九段“样塘”碑刻

第九段“样塘”碑刻

  第十段“海国长城”碑刻

 第十段“海国长城”碑刻

雍正十三年(1735)三月,华亭塘工程基本结束,形成内外包土40里的宏伟石塘,更近滨海的是土塘,险工地段辅以坦水、桩石等护岸工程。 
 
而今我们沿奉柘公路所见“石塘”,便是当年雍正时期所筑华亭海塘中一段。 清乾隆《松江府海塘图》华亭段 ©奉贤区博物馆

 清乾隆《松江府海塘图》华亭段 ©奉贤区博物馆

重要价值
 
雍正华亭石塘之所以能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有着多种重要价值。 
 
海塘作为大型水利工程,与运河、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公共工程,是为保护沿海土地不被海潮冲坍,内地农田不致遭受咸潮淹没而修建。 
 
江南海塘是清代对昭文、太仓、镇洋、宝山、川沙、南汇、奉贤、华亭、金山九县厅江、海塘的统称,总计592里,分布在防潮第一线者392里。除宝山境内6里、华亭境内40里及金山境内部分石塘外,均为土塘。 
 
昭文、太仓、镇洋、宝山海塘构成江南海塘体系的北段;松江府属川沙、奉贤、南汇、华亭和金山境内的海塘,构成该海塘体系的南段。 
 
华亭海塘是清代江南海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选址、选型、建造、演进,每一个过程都反映了国家与地方,环境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复杂交织关系,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内容,也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 
 
更重要的、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是,此段海塘因其坚稳,使海潮险冲向西移动,海塘及其所庇护的土地转危为安,海岸线也在此时期开始稳定向南淤涨、延伸。清道光年间的华亭海塘,护岸工程中产生了盘头石坝、玲珑坝、护滩坝、挑水坝等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清道光年间的华亭海塘,护岸工程中产生了盘头石坝、玲珑坝、护滩坝、挑水坝等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

历史价值:
 
1. 华亭海塘的修筑契合了雍正皇帝整顿吏治和巩固统治的需求,反映了统治者意志、传统自然观念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2. 华亭海塘的建成标志着在我国海塘史上第一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完整的海塘政务管理体系,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大一统”观念; 雍正关于海塘修建的批奏

 雍正关于海塘修建的批奏

 乾隆十六年《金山县志》海塘图,海塘以北的堡房:“雍正十一年始建,令塘长居之,随时保护塘身。”

乾隆十六年《金山县志》海塘图,海塘以北的堡房:“雍正十一年始建,令塘长居之,随时保护塘身。”

3. 海塘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仅是防御海患,在抗击倭寇,保卫家园上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奉贤华亭海塘周围曾经分布的墩台、寨堡、卫城和庙宇,是中国明清海防体系的重要见证;海塘构成要素:运石河,烽火墩,石塘,洩水河;外围土塘;玲珑坝。图为华亭海塘玲珑坝图  乾隆《华亭县志》

海塘构成要素:运石河,烽火墩,石塘,洩水河;外围土塘;玲珑坝。图为华亭海塘玲珑坝图  乾隆《华亭县志》

 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柘林城图

清光绪《重修奉贤县志》柘林城图

4. 奉贤华亭海塘体现出清雍正年间奉贤地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史料信息,地下遗存丰富,包括冈身所在的柘林古文化遗址、宋代盐场遗址、明清海防系统遗址、清代江海关等,是上海近代以前历史地理的重要见证。奉贤华亭海塘周边遗存示意图

奉贤华亭海塘周边遗存示意图

科学价值:
 
1. 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石塘修筑技艺的巅峰;
 
3. 构成完整,包括地上石塘、运石河以及可能的地下遗存如土塘、护塘工程等;
 
3. 同时拥有较为完善的修筑和善后制度的记录,是研究古代大型水利建设工程营造体系的良好案例,对中国的水利工程技术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修筑石塘示意图

修筑石塘示意图

 石塘附土图

石塘附土图

 修建技艺:条石坦水和石盘头图

修建技艺:条石坦水和石盘头图

4. 奉贤华亭海塘的修筑与当时的地形地貌息息相关,海塘工程修筑本身也影响着海水顶冲与海岸线,对于研究上海的海岸线变化、海平面升降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奉贤华亭海塘的修筑具有的地理科学价值

奉贤华亭海塘的修筑具有的地理科学价值

文化价值:
 
筑塘不仅改变了自然环境,也影响了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方式。 
 
1987年《奉贤县志》载清华亭人朱家驹诗云:
 
小市人烟二百家,盐溪一曲缘周遮。
 
北来黄浦帆初落,南去青村路不赊。
 
岁有比邻轻蓄积,俗衰举目竟浮华。
 
我庐七世沿东岸,自壅先人手植花。
 
古来奉贤一带即有“海滨广厅,盐田相望”之说,至清仍盐业兴旺。随华亭石塘附近海潮的平息,盐业也在此兴起。
 
如雍正十二年(1734),有冯姓盐民聚居于石塘南半公里许,平地开河,架起南北向木桥,名冯家桥,即今日该区域“冯桥村”由来。
 
久而久之,石塘南侧聚居以盐渔业为主的移民,北侧则生活着以农业为主的住民。 
 
于是,石塘建成后300余年来,成为一道文化地理的边界,反映了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此的区隔与融合,共同构成了海塘的独特文化形态。奉贤制盐图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

奉贤制盐图景,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的融合

 清光绪四年《重修华亭县志》盐场图,可见明代生长墩台、寨堡的区域已成为各种“团”,团是盐业的基本生产单位

清光绪四年《重修华亭县志》盐场图,可见明代生长墩台、寨堡的区域已成为各种“团”,团是盐业的基本生产单位

社会价值:
 
1. 奉贤华亭海塘是展示和传播当地特色文化的载体,其形成演变过程中发展出的非物质文化,如奉贤滚灯、制盐工艺、筑塘事迹故事与民谣的流传,成为柘林本地社会有机的组成部分。
 
2. 奉贤华亭海塘区域是弘扬古海塘文化、普及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奉贤地区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奉贤板晒制盐技艺

奉贤板晒制盐技艺

 奉贤滚灯表演

奉贤滚灯表演

历史变迁
 
随着江南海塘通塘体系的形成,华亭海塘工程主要表现为日常岁修和其他间接护岸工程的实施。 
 
后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和1991年的沪杭公路、奉柘公路修筑中,华亭海塘成为路基。
 
1996年5月一次路基降坡工程中,“奉贤区华亭海塘”露出地面。
 
2002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国务院

新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知 ©国务院

华亭海塘第四处断口立面处

华亭海塘第四处断口立面处

“石塘”来头不小,带我们叩古问今,观海听涛。 
 
公路旁参差断续的“石塘”,并非突兀自立,而是以漫长的海岸线变迁为背景,历朝历代海塘修建为铺垫,统治者意志为契机,又借助当时成熟的工程技术和管理制度,成为海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漫长的“人海争地”和上海成陆历史来看,这初初显露的“石塘”及其不断演变过程,恰能成为一段重要地理历史时期的例证,为今后相关研究、规划、保护与发展,提供借鉴。华亭海塘现状

华亭海塘现状

(本文原标题为《与海争地:奉贤华亭海塘因何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全文原刊于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中心,澎湃新闻转刊时有编辑。)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明清书画里“西江流韵” ,江西省博物馆新馆首展书画
下一篇:韩羽:画中见“我”后,一切技法就都变了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