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常常会碰到一个问题,你想要表达的,未必是读者想看的,有时候写得酣畅淋漓,但在点击量面前依然一败涂地。放到电影上这个问题会更加残酷,导演自我感动的审美和表达,未必是大众的趣味,顶着高额成本耗费几年心血,票房却扑得无人在意。
在网络时代,KPI(关键绩效指标)是创作者无可奈何面对的隐性“指挥棒”,在其掌控之下的表达,难免牺牲一些自我的东西。要KPI,还是要自我,如何兼顾KPI和自我,成了每个创作者的灵魂命题。就电影创作而言,从春节档78亿元的票房奇迹一路断崖式下跌到十几部电影内卷的五一档,票房看起来浮浮沉沉,但失掉的KPI,未尝不是导演探索自我表达时的一种割舍。
让年轻观众喜欢,很难吗
有多少人看到了《第十一回》的彩蛋,或者说,真正的《第十一回》?
当“第十一回”的回目落下,银幕里镜头翻开了刻在拖拉机底下的结婚证,相爱的两个人名字滴着血,惨烈而浓郁。电影仿佛就在这突如其来的一幕里戛然而止,令人禁不住要为导演陈建斌叫一声好。可惜影院里无人喝彩,当放到“第八回”的时候,已经有人忍不住离场。我满怀敬意地阅读字幕上的名字,起身走到第一排时,银幕上突然亮出一段超长彩蛋,也许它才是真正的“第十一回”。最后,陈建斌饰演的马福礼站在漫天血雨的话剧舞台上,像要抒发或宣泄什么,台下空空如也——亦如空荡荡的影院。
《第十一回》上映一个月,票房才7000多万元,相比陈建斌、周迅、窦靖童、大鹏、春夏、牛犇的阵容配置,这样的票房似乎并不匹配。但看完电影后又觉得,这样的票房,也许是陈建斌的选择。他似乎放弃了KPI,只为了在大银幕上极致地自我一回。
张艺谋的《一秒钟》同样如此。很多人都把这部电影看作他时隔多年对艺术自我的回归,但1亿多元的票房仍然证明了年轻观众对此并不买账。银幕上的张译和刘浩存这对半路父女看着那个时代的《英雄儿女》替人垂泪,影院里的当代观众只觉得这一秒真长。
张艺谋也有考虑KPI的时候。在这个五一档里,他的《悬崖之上》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影片,无论剧情、拍摄手法还是演员表演,都能让观众感受到一如既往的专业和敬业水准。《悬崖之上》的预售并不理想,有专家分析,这也许是因为张艺谋廉颇老矣,和“90后”观众审美存在脱节。但看了电影又觉得,在后辈面前,张艺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自负和卖弄资历。“乌特拉”四人小分队里,一对夫妻和一对情侣拆开组队的方式充满戏剧想象空间,尤其朱亚文、刘浩存这一对情侣档的设置给人一种新鲜感。如果说“夫妻档”的张译和秦海璐承担了剧情任务和时代铁血,那么刘浩存和朱亚文负责的是吸引年轻观众的调味剂和青春感。刘浩存尽管演技还显生涩,但无疑是影片里的一抹亮色。张艺谋曾在接受电影艺术杂志采访时说,自己还是一个学生,“我在想观众到底关注什么?”“我深知让观众喜欢是如何难。”一家影院经理表示,《悬崖之上》是五一档观影人数最多的,来的都是年轻人。显然导演在靠近年轻观众上的努力,被感受到了。
险胜《悬崖之上》的五一档票房冠军《你的婚礼》显然抓住了KPI,就像一篇咪蒙的爆款文章,你觉得它好像过于虚假、矫情,但不妨碍它有“10万+”。张艺谋觉得弄明白观众关注什么、让观众喜欢很难,但对于《你的婚礼》来说,抛开表达欲去思考,也许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
《你的婚礼》官宣主演时,饰演男主角的许光汉刚刚因《想见你》中的李子维而大火。而在这部电影里,他所饰演的角色也与李子维有类似之处,包括取景、台词等都让观众仿佛穿越到《想见你》里。青春片加许光汉,基本上可以保证电影的KPI,至于电影的口碑,则更多取决于它要表达什么。电影的前80%的确悬浮得让人如坐针毡,但当男主角开始后悔人生选择、女主角说着“你和我爸一样,把所有的不得志怪在我和我妈身上”时,又突然有了些现实的味道。也许颇为体面的票房,正是在于某些观众能对最后的20%共情,但仅为了表达这20%的真情实感,大可不必去硬凑出一部电影。
满足表达欲的“夹带私货”
很多人觉得《第十一回》的观影体验令人不适,也许因为电影拍得实在晦涩,一边看,一边还要费力去拆解电影引用的一个个典故。
创作者总有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欲越强,有时反而抒发得越隐晦,就像在某种知己心态的蛊惑下,非要把那些东西藏着掖着,只等心有灵犀者去主动发现。比如,在作品里融入自己喜欢的电影或作者,甚至一些个人的秘密花园,往高了讲是致敬或彩蛋,往低了说是夹带私货。或许,当这些东西终能被人发现时,对创作者来说那种愉悦感反而胜过作品KPI所带来的。
连张艺谋都不能免俗。他的老搭档章子怡就曾揭示,《悬崖之上》的一个车牌号码是张艺谋女儿的生日。这种细节也许还无关痛痒,最多做一些可供粉丝考证的谈资。而《第十一回》,则彻头彻尾是陈建斌对戏剧情结的夹带私货。据说陈建斌在电影里埋了100多段经典话剧的梗,契诃夫的《海鸥》、阿瑟·米勒的《萨勒姆的女巫》,都化作大鹏饰演的导演胡昆汀和春夏饰演的演员贾梅怡之间调情的典故。顺带一提,这两个角色的名字也都有所影射。话剧相比电影是小众,但大银幕是最好的传播方式。尽管话剧元素在电影中满是割裂,但观众可能会因为电影而爱上戏剧,不管是《海鸥》还是《萨勒姆的女巫》,有人引用,才能被更多人看到。
这又不由得让人想到五一档中高开低走的《秘密访客》。有了《催眠大师》《记忆大师》打底,《秘密访客》上映之前,很多人对陈正道“悬疑三部曲”的终篇充满期待,但看完才恍然大悟,原来敏感题材在当下有两种脱敏方式,一种是包装兄弟情,一种是包装悬疑。
《秘密访客》在主题表达上有一种拧巴感,本来不算复杂的内容硬要弄得一惊一乍,令人疑惑导演是否为了不着痕迹地夹带私货而刻意把故事讲得那么绕。但如果只是为了最终带出那点私货,不妨另起炉灶直抒胸臆,白白耗费了观众被影片里《寄生虫》式的空间营造所勾起的期待。
《秘密访客》的编剧殳俏在一个访谈中深度解读了电影中出现的几道菜及其背后的深层隐喻。为了弄到鹰鲳这种冷门的鱼,剧组甚至一度想从鱼苗开始养起。这条鱼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它是满足作者表达欲所必不可少的道具,相比叙事,更像是在用典。就像晏殊评诗说“老觉腰金重,慵便枕玉凉”不是富贵语,而“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才是真正富家气象。《秘密访客》的表达欲在于富丽堂皇的欧式装修不是大户人家,用欧洲纯手工定制餐盘装着的鹰鲳才是。电影中,打扮精致的汪太太,从略带恐怖的视角下往鹰鲳肚里塞进去一把勺子,像在拨开一个人的嘴。充满滑腻黏液的声效在影院里被放大了无数倍,让人觉得,那鱼一定很腥,端上来的时候仿佛还没有蒸熟。看完电影,真的就只记住了这一盘看起来不熟的鹰鲳,至于家族的秘密和悬疑氛围,好像都没有这盘鹰鲳来得用心。
从有关此片的各种访谈中,能感受到陈正道对它的满意,甚至超过了前两部“大师”作品。那两部作品的评分让他觉得观众对自己很宽容,甚至他自己都不会给它们打那么高的分数。但事实有时就是这么难以捉摸,花了心思去做且自我满意的作品,KPI反而不如自己口中不那么在意的。
也许《悬崖之上》多少做到了KPI和自我表达的平衡和兼得,张艺谋强大的导演功力可以包容进年轻观众的口味。但对于大部分电影来说,与其在KPI和自我中摇摆不定,两头不讨好,不如索性放弃一头,抱着平常心去看待由此导致的后果。
有人说《第十一回》冒犯了观众,但你能看出陈建斌写那段儿、拍那段儿、演那段儿的舒适感。这世间有多少温柔雅驯的东西无人问津?正如电影里说,马福礼侮辱了贾梅怡的自我,KPI何尝不束缚了创作者的自我。敢于对抗KPI的人,才能取《第十一回》这样一个劝退大众的标题,而不是类似《少女未婚先孕,杀人犯养父竟然要这样做》这样地一心夺人眼球。
拿捏不定观众的口味时,索性忘记KPI,在大银幕上极致地自我一回。至少,给自己留下个满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