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四婴戏葡萄纹瓶
在这件四婴戏葡萄纹瓶上(图一),图案中的四婴都是胖胖的大头圆脸形象,留有短发,戴项圈、手镯和脚钏戏,有的身穿兜肚。整体图案以葡萄果实为主体,枝叶为辅,四童婴分别攀于枝条上。其中一婴双手攀枝,头向下看,悬空;一婴单手攀高枝,一手抓矮枝骑在枝上;一婴一手攀枝左腿搭在树枝上做跨跃状;另一婴一手攀枝,一手踩枝,身躯微斜做游荡状。童婴的烂漫童真、顽皮可爱尽在其中,逼真地刻画出一群可爱的童婴嬉戏场面。图二 鱼化生图案
第二种类型又可以分为三个类型,A类是描写儿童钓鱼、赶鸭、学习等乡间日常生活图案,B类反映儿童进行蹴鞠、捶丸等体育活动图案,C类则反映儿童自由自在玩耍的场面,比如放风筝、骑竹马。再现了宋元时期乡村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也让人切实感受到童年的乐趣。图三 童子垂钓枕(局部) 河北省博物院藏
A类型 在河北省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件童子垂钓枕(图三),该枕为椭圆形,枕长28.8厘米,宽22.1厘米。枕周壁绘卷草纹,粗犷放达,增强了画面的活跃气氛。枕面周边绘有外粗内细两道墨线边框,内绘主体图案。一个头梳刘海的孩童,身穿粗布长衫,手拿钓竿,站立池塘边,身体微微前倾,全神贯注地凝视水中游动的三条小鱼。一条鱼儿正欲咬饵,另外两条小鱼也赶紧过来争抢,鱼儿在水中来回摆动,在水面上泛起道道涟漪。站在岸上的孩童既紧张又兴奋,屏住呼吸,一动不动,急切地想让鱼上钩,那种心情让观者也完全可以感受出来。这幅图整个画面构图精巧,笔墨简练,仅寥寥几笔,就将一个孩童的动作与心理全部反映出来,情趣无限。孩童赶鸭图,也是第一种类型中经常可以看到的图案之一。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孩童赶鸭图枕(图四),枕面为椭圆形,长24.3厘米,宽18.1厘米。周壁饰有卷草纹,底部印有竖式双栏上莲叶、下荷花“张家造”窑戳。枕面用两条细线作边框,以两条如意形线为开光,在边框与开光之间有四组蝌蚪纹。开光内绘一个脸型丰满的孩童,头梳刘海,上身穿花衫,内着深色兜肚,下身穿束腰长裤,他右腿直立,左腿刚抬,一个正在前行的姿势,肩上扛有大大的荷叶,驱赶前面的鸭子。这幅图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精妙构思,孩童持荷叶,看来已经是从池塘边放鸭回来了,否则手上是不会有荷叶的,一个简简单单的细节,让观者有这么多的想象,看图之后回味无穷。孩童读书学习的场景也进入了婴戏纹的创作题材中,在一件金代的豆形枕上(图五),绘有一孩童头扎双髻,身着白衣,坐于石台上,神态有染,他右手持笔,左手拿着一张纸平摊于石台之上,正准备写字,在其身边放着砚台和墨。石台的一旁零星生长的一些小草,为这幅学习图增添了几分生机。图四 孩童赶鸭图枕
图五 孩童读书纹枕
B类型 在反映孩童体育活动的婴戏纹图案中,孩童蹴鞠是一重要内容,河北省博物馆藏有一件白地黑花童子蹴鞠八角纹枕(图六),图上孩童头扎小髻,上身穿花衫,下身穿长裤,腰间紧紧扎着一条缎带,他双手张开,右腿微微抬高用于将球踢到空中,双目则注视着在空中的皮球,这样的姿态,有点类似于今天足球运动中的颠球动作。在当时的体育游戏中,蹴鞠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活动。蹴鞠,又名蹴球,是我国古代早已存在的一项体育活动,到了宋代更加兴盛,在主要描写当时社会生活的《东京梦华录》中对这项活动中的球门有这样的记载:“约高二丈许,杂彩结络,留门一尺许。”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一件孩童捶丸枕(图七),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细线成如意形,边框内绘一孩童头扎两小髻,装束高雅,身着花衣,腰系打结腰带,足蹬长靴,左手后摆,右手高举球杖,双目望着小球,正准备发力向球击去。孩童神态专专注,挥动着手臂,强劲有力。画面简洁,形神兼备,真实表现了孩童捶丸时的场景。捶丸是当时另一种球类游戏,用球杖击球,使球进入“窝儿”为胜。所谓“窝儿”即是在地上挖的洞穴,这项活动和现代高尔夫接近。在宋元时期,捶丸相当受人们的喜爱。“捶丸之戏,于宋时称极盛。盖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是戏。盛以锦囊,击以彩棒”。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宁志老人著《丸经》,“所述犹是宋时旧制也。”这种在宋元时期都极为流行的体育活动,儿童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当时瓷器纹饰中出现儿童捶丸是很正常的现象。图六 童子蹴鞠八角纹枕
图七 孩童捶丸枕
图八 八角形婴戏风筝枕
C类型 河北磁县文保所收藏有一件八角形婴戏风筝枕(图八),枕长28.7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周壁绘卷草纹,枕面以粗细两条线为边框,内绘婴戏风筝纹。该孩童赤裸着双臂,胸前系一个兜肚,下身穿着长裤。他右手持纺轮,左手向前摆,边跑边向后看,身后的风筝这时正徐徐上升。这样的场景,就好像清诗人高鼎《村居》中所描述:“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宋元时期,放风筝是很受人喜爱的一项娱乐活动,可以说是老少咸宜,其乐无穷。这时的放风筝从元宵节过后一般持续到清明节前后,清明节因此也有一个别称为“风筝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孩童骑竹马纹枕(图九),画面上孩童梳双丫髻,上身着长袖花衣,下身穿肥腿长裤,腰系长带,一手持马鞭,一手持马缰,做催马扬鞭之状。而孩童胯下之“马”,则是由长满绿叶的竹竿制成,马头是用布缝制而成的玩具马头,并配上络头缰绳,马尾则是用竹竿上的一个细长的叶子表示。在中国古代,骑竹马是历史悠久的儿童游戏。早在《后汉书》中就有记载,郭为官政绩很好,孩童欢迎他到来时“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到了宋代,这个游戏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人们以为孩童玩起竹马游戏后,长大后会走富贵路,成为一种吉祥的愿望。由于有这样一个美好的祝愿,成人有时也会鼓励孩子们去玩竹马游戏。当孩童策马扬鞭时,定是尘土飞扬,童趣无限。童子猜拳纹枕是婴戏纹中的另一件精品(图十),图中两个孩童作划拳状,一孩童头顶扎一小髻,赤身穿一花兜肚,身体略向前倾,右手出拳,左手五指张开,双腿弯曲。另一孩童头顶无发,颈部带一个项圈,身穿长袖花衫,右腿微微弯曲,左腿稍稍抬起,右手出掌,左手侧伸出两指,双方的眼睛都紧盯着对方所出的拳式。有趣的是,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儿童的左手姿势都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正是这种强烈的动作表现出两个孩童瞬间紧张的心情,就像突然静止的电影画面一样,制作者抓住了儿童嬉戏是最精彩的部分,将其定格,把他们全神贯注的表情和姿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图九 孩童骑竹马纹枕
图十 童子猜拳纹枕(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故宫博物院藏
(二)乙类作品也分为两个大型,第一种是单独捏塑出孩子的形象,塑造成为婴孩的模型;第二种则是做成孩儿枕,儿童的造型大多作为瓷枕的底座,增加枕的美观。图十一 婴戏莲池瓷塑洗
图十二 定窑白瓷孩儿枕 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时期的孩儿枕中最著名的一个是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定窑白瓷孩儿枕(图十二),该枕造型以小孩背部作为枕面,婴儿侧卧于榻上,孩童眉清目秀,体态圆润,双目微开,小手放于头之下做欲睡状,两脚弯曲交叠,状态悠闲,形象非常生动。而枕的做工上,从花纹到衣饰都精雕细刻,逼真流畅,显示出杰出的制瓷与雕刻工艺,是宋代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而孩儿枕上孩童的数量,不仅有一个的,并且会有一个孩儿枕上塑有两个孩童的形象,如湖田窑发现的一件孩儿枕作品(图十三),枕体塑成两个手持莲枝的孩童背向交体侧卧于扁平长方形垫板上。左侧婴孩右手支头,左手抱莲枝;右侧婴孩左手支头,右手抱另一婴孩的胖腿。婴孩都头扎双髻,身体胖乎乎的。孩儿枕上婴孩的造型,多为孩童手持荷叶,这多与当时的“摩喝罗”有关。图十三 北宋湖田窑孩儿枕
无论平面儿童形象的表现,还是立体的捏塑儿童的形象,在宋元时期的各个窑口都有发现,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形象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作品中。(图十四) 集古名绘 册 宋 李嵩《市担婴戏》(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五,从各个瓷窑的角度来看,当时瓷器已经不是皇宫贵族的专用品,瓷器的大量买主为平民阶层,既然民间有对婴戏纹图案的喜好与需求,烧制出大量的有关儿童题材的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