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泗泾古镇的马相伯故居 澎湃新闻 图
马相伯故居展陈现场
几经修缮的故居,多样展陈“还原”马相伯一生千年古镇泗泾旧影
除了在选取材料基本是老瓦、老砖、老木料之外,在马相伯故居修缮项目施工中采用大量的传统工艺。1939年,马相伯百岁大寿时。
马相伯的百年生命历程,经历了中国近百年来受尽帝国主义便略压迫的时代,目睹了封建帝王、反动军阀国民党反动派各个政权的腐败无能、贪婪媚外,置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中的状况,更见证了中国近现代艰辛曲折的百年历史,他的人生似乎注定要与那个躁动与变革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因此,这使他从小就孕育了强烈的爱国心。他曾漂洋过海游历考察了欧美日本等国, 搞过洋务、办过外交、给清廷提出过不少“富国强民” 的建议,更去过朝鲜襄助改革政事,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使他的满腔救国热忱一时为之灰冷,遂于1901年退隐沪西土山湾。震旦学院校牌
震旦学院招生制度
但怀有强烈民族情感和国家意识的马相伯并没有置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于不顾,转而从“启发民知教育救国”的道路进行奋斗,并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协助设立辅仁大学、出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对中国教育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1905年9月14日,《时报》、《中外日报》刊登复旦公学开学公告。
1908年,复旦公学考试等第名册。
1909年,复旦公学毕业证书。
“九•一八”事变后,已是92岁高龄的马相伯不仅发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卖字支援前线,还在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了12次国难广播演说,呼吁全国人民团结抗日。1932年,“九•一八”事变一周年时,马相伯手书“还我河山”。《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收录了马相伯慷慨激昂的国难言论。《泣告青年书》《为日祸敬告国人书》《救国谈话》是马相伯面对国破山河的中国,悲愤直言:山河坐失,无泪可挥......振臂高呼道:今后国民,各抱决心...自赎自救,群策群力,共赴国难!章太炎题写书名的《马相伯先生国难言论集》
马相伯 《为日祸敬告国人书》
抗战全面爆发后,马相伯力主抗战到底。1937年8月,淞沪抗战失利,十月,应冯玉祥和李宗仁邀请,马相伯全家由南京避居桂林。刚住了一年,广州沦陷,桂林也危在旦夕,时任国民政府的监察院长于右任请求老师移居昆明或重庆。当时西南地区交通非常困难,马相伯一行不得不假道越南前往目的地。99岁的马相伯坚持不走出国境,陪伴他的家人只好对他隐瞒实情,当他们到达越南谅山时,马相伯已极度衰弱,只好因病滞留在那里,直到去世,马相伯都不知道自己已身居外国。1939年,马相伯在越南谅山仍不断写字,以此鼓舞前线抗日将士的斗志。
马相伯在越南谅山仍不断写字,以此鼓舞前线抗日将士的斗志。马相伯百岁寿诞时,抗日后方重庆等地为他百岁生日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当时的国民政府褒奖他为“爱国老人”。中共中央特地发去贺电,评价先生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马相伯将此次寿诞收到的礼金,全部捐献给了抗战中的伤兵和难民。关于马相伯逝世的新闻报道
1939年11月4日,马相伯在越南谅山逝世,临终前,口中喃喃要知道抗战的消息。那时,距离抗战胜利仅差六年。马相伯故居展陈现场
第三进通过艺术玻璃框、动态灯箱、人物剪影等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了抗战爆发时,马相伯“国仇家恨 奋起反抗”的所作所为。马相伯不惑之年的书房“乐善堂”
在第四进利用后厅两侧相对狭窄的空间,将马相伯幼年徐汇公学的读书环境和不惑之年的书房“乐善堂”进行对比展示。马相伯故居展陈现场
第五进展厅通过“高才硕学 精神不朽”这一篇章,展示相伯老人对中国教育的重要贡献以及后辈对马相伯精神的传承。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
展览同时展出了马相伯关于创办震旦、复旦的详细理由的手迹长轴,由马相伯玄孙马天若先生提供展示。马相伯书法作品
马相伯书法作品
史量才故居呈现报业巨子的“报有报格”史量才(1880-1934)
史量才故居
澎湃新闻记者昨天步入史量才故居,大门前是一副对联“顺应时代进步潮流,鼓舞民众爱国斗志”,进入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史量才铜像,这是由雕塑家高云龙根据其父亲金学成的原作复刻而成。厅内左侧玻璃屏介绍了史量才的一生,右侧展示了多位名人对史量才的评价,反映出史量才在新闻家、实业家、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下做出的巨大贡献。当年史量才遇害后,各界人士送来悼念,这些悼词汇集成册,册子后面有上百人的题词手迹,展览选取了其中15份题词,包括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章炳麟等人的手迹。展厅中还陈设了史量才关于报业的一系列名言,如“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读来让人感慨不已。史量才手迹
据介绍,泗泾古镇以史量才故居为中心,目前也正在规划打造上海报魂精神的寻根地、上海媒体人进行新闻观学习的实践基地,让史量才故居成为媒体人寻找初心之地,展现上海报业新闻相关历史,包括对当下报业的转型与重要新型媒体品牌的呈现展示,也在泗泾古镇的规划之中。据介绍,今年的松江区泗泾镇党代会提出了“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的目标,古镇是文化之根,结合名人故居与《申报》渊源,注重呈现中国新闻媒体的历史与当下活力,通过继续引入有着真正特色的人文与艺术项目,做到“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