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

2021-08-05 14:25  中国新闻网   - 

陕西七旬非遗竹扎技艺传承人:用竹扎记录历史

经金山手工制作的西安奥体中心模型。张远摄

  中新网西安8月4日电 (记者 党田野)今年78岁的经金山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竹扎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在他的手中,柔韧的竹棍总能变化出不同造型。在经金山的工作室里,摆放着钟鼓楼、大雁塔等西安地标建筑。为了迎接即将来临的十四运会,老人熬了几天时间,用大大小小的竹棍,制作成了一个长约29厘米、高约8厘米的西安奥体中心竹扎模型。

  经金山告诉记者,竹扎作品的原材料非常讲究,需选用秦岭生长一年左右的毛竹,以直径4毫米,竹节超过10厘米以上为佳。除了选材,在制作前还要实地观察建筑、收集图纸。为此,老人多次前往西安奥体中心实地探访。

经金山竹扎作品。张远 摄

  “西安奥体中心大部分都是曲线连接,而且结构都比较复杂,上下各28个叶片,大小不同,所以模型制作难度很大。”经金山称,普通的竹制品是榫卯连接,但奥体中心是弧形,为了将其拼接好,自己修改了数套方案,改进了制作工艺。

  据介绍,制作竹扎作品时,需将合适的竹棍切割、钻孔、打磨,然后经过浸泡、火工弯曲、磨具定型等步骤,将竹棍做成零部件,最后根据图纸将其组装起来。要达到竹棍部件之间环环相扣、严丝合缝的程度,则要练习数年。

  从儿时跟随父亲学习竹扎技艺开始,经金山与竹子打了几十年交道。在他看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竹制品的需求,已经从实用变成了观赏。手工匠人越来越少,民间竹扎技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

经金山竹扎作品。张远 摄

  “目前学习竹扎技艺的人也有,大部分都属于兴趣爱好,或者体验一下,很少有人愿意以此为生。”经金山说,手工制作一个钟楼模型需要两三天时间,要用到一千多个零件,最后只能卖几十元。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这是很多人不愿从事该行业的主要原因。

  经金山认为,竹扎技艺想要继续发展,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不断创新是关键。为此,经金山在带徒的同时,还经常制作航空母舰、战斗机等新式竹制品。老人常说,民间竹扎技艺就好像算盘等老物件一样,虽然现在没多少人会用了,但却留存着历史的痕迹,诉说着时代的变迁,值得人们回味。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福州曲艺传承:寻求“虾油味”的时尚感
下一篇: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