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周萌
“吸收各种艺术的养分,把诸般艺术施于一艺,这一笔下去就丰富多了。”
时隔五十余载,扬州市国画院名誉院长刘南平仍然好奇,当年读小学的自己是如何看画看得“出了神”。
那天放学后,他看见文化馆的老师在作油画,画面上56个民族的人物面孔鲜活,簇拥着毛主席。刘南平背着书包呆呆看着,竟忘了回家吃饭。“当时看到这幅《各族人民大团结》,觉得这位老师太了不起了,太神奇了,我要是也能画多好!”自那天起,刘南平总随身带着一个小本,涂涂画画。
从扬州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刘南平先在扬州漆器厂从事漆器工艺创作设计,后赴苏州工艺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进修,再回到扬州国画院工作,一路学艺、授艺,从书法篆刻、国画、版画、壁画、漆画到漆器工艺、环艺雕塑等,广有建树。他一直保留着从小对艺术的那颗“好奇心”。刘南平说:“对艺术的追求,一定得发自内心。这是一种‘自觉’”。
“讨百家米,煮一碗粥”
“要写好字,字如其人”是父亲从小对刘南平的教导。从小学开始,刘南平每天早晨起床后先练毛笔字,写50个正楷,再洗脸刷牙、吃饭上学。
多年的书法积淀也滋养着刘南平的绘画。在他看来,中国的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融诗、书、画、印一体更是中国文人画的表达方式。刘南平解释道,“书法的笔墨、线条,讲究用笔意趣,而中国画里又有书法的笔意。这正是古人认为‘书画同源’的意义所在。”
原扬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美林认为,刘南平的绘画带有一种“书写性”。“刘南平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的绘画中体现了书法线条的质感,这使他的画有别于其他画家的作品。”
在扬州工艺美术学校,刘南平主修工艺美术,学习西方立体造型,经常和泥巴、石膏“打交道”。在校的系统教育让他早早感知到东西方不同的绘画语言。因此在从艺道路上,刘南平不断追求着两种语言的和谐交融。西画的“写实”和中国画的“写意”尤其体现在他的人物画中,西画的造型能力和中国书法功力一气呵成的线条共同赋予了人体独特的美感与诗意。
在刘南平看来,漆画是最能融会中西艺术的典型画种。“中国的漆艺历史悠久,到汉代就已经很成熟了。漆画包容性很强,各种绘画语言如油画的、版画的、水彩的、工笔的、工写结合的、抽象的具象的……都可以体现。”1986年,刘南平凭借作品《大自然一万 物之母》获得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漆画展最高奖。
“如果只是用中国的材料、手段来服务西方造型,那其实还是在画西画。我希望把中国和西方的艺术‘打通’,用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借鉴西方造型、色彩的能力,来丰富我们的作品。”刘南平说,“有句话叫“讨百家米,煮自己一碗粥’。吸收各种艺术的养分,把诸般艺术施于一艺, 这一笔下去就丰富多了。”
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刘南平自幼读诗、习书,倍受父亲传统文化艺术修养的熏陶。“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是沁人到骨子里的,是不会丢掉的。”刘南平认为,艺术家既要继承传统文化,也要感知时代脉动。“继承传统不是活在当代还重复古人的东西。每个时代的画家要把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文化特征表现出来,要有时代烙印。只是这样才能给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遗产。”
2015年和2016年,刘南平分别为扬州和南京创作了9米国画长卷《扬州胜迹图》和23米长、3米高的大型砖雕壁画《金陵胜迹图》。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与摩天大楼、高铁机场同现一画,尽显两座城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风光风情,作品成为了两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
1957年出生的刘南平经历过文革时期“破四旧”的艺术枯荒,对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兴盛感触尤深。“当代中国的文化艺术迎来了春天,这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力增长是分不开的。现在艺术家真正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一个艺术工作者更应该施展自己的才华回馈社会、回馈国家。
当前正值全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驰援疫情暴发中心武汉以及湖北省其他地区。身在海南的刘南平关注着疫情动态,深觉“国难之日,匹夫有责”。他夜不能寐为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写下诗歌《你的眼睛》,并用一幅速写记录下他们救护病人的忙碌身影。“你的眼睛,在护目镜后面,我看不清……但是我却知道,你的眼睛,那是上帝用双手亲自为你打开的一扇窗棂,让白鸽自由地飞向蓝天,让春风温暖地吹进人心。”
艺术的“温度”
古往今来,扬州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清朝康乾时期,扬州画派即声名远播。过去40余年,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滋养了刘南平的艺术生命。在他看来,身居扬州无疑是舒适的,但艺术家还可以有更多的追求。“中国的书画艺术这么神奇,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
2018年2月,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市举行的“中坦野生动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论坛”上,刘南平将一幅《大象的一家》中国画赠予国际著名动物保护专家珍·古道尔。画中,一头白白的小象依偎着三头大象,在沙漠中行走,大象身体的厚重和皮肤的粗糙清晰可见,画面似有夕阳余晖落下,十分温馨。珍·古道尔接过画后紧紧抱在怀前,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坚持拉着刘南平到媒体镜头前合影。
“大象的一生有很多值得人学习的地方,对家族的团结彼此的关爱,对死去同胞的‘吊唁。”刘南平说,“我们就是要用这样艺术作品,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内涵与温度。”
“从这幅画就能看出,我们是把大象视作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来保护的。”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周明伟也参加了这场论坛,中坦双方的友好交流令他印象深刻。“盗猎大象在全世界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很真诚地和珍·古道尔女士交谈。她的事迹非常感人,受她的鼓舞,中国也有千千万万的人把保护野生动物当作自己的使命。”
近几年,刘南平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理事的身份多次参与对外交往活动,足迹遍布五大洲。他把中国的书画艺术带到了日本、韩国、俄罗斯、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墨西哥、巴拿马、多米尼加、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
在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胡正跃的眼中,刘南平是一位兼具江南才子气质和传统文人风骨的艺术家。“我们相识多年,刘南平一直为对外文化交流事业认真、踏实地奉献。他应约创作、赠送给外国友人的书画作品不胜枚举。凡他出手,均是反复斟酌、特意创作的精品佳作。”
2019年7月,为参加在印尼首都雅加达举行的中国—东盟媒体合作高级别会议,刘南平特意创作了长10米、宽0.5米的长卷《群芳竞艳》。当画卷在会议现场缓缓展开,越南的荷花、老挝的鸡蛋花、缅甸的龙船花、印尼的毛茉莉……东盟十国的国花依次展露芳姿,中国的牡丹最后亮相,现场响起一片掌声。
“繁花似锦,缤纷香浓,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互鉴,携手共荣,惠风和畅,笔歌墨颂。”胡正跃的这段话,将这幅长卷的寓意表达了出来。“一件精心创作的艺术作品,代表着一国的精神风貌,也承载着对他国的尊敬和友善。对外交往的方式千变万化,以书会友、以画为媒。最为自然。这幅作品反映了中国与东盟十国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引起观者共鸣自在情理之中。”
周明伟认为,“不同文化找到相互欣赏之处和吸引力,才能相互理解和信任。这种好感和亲和力,是艺术作品独有的。”
在对外交往活动中,刘南平往往会有“灵感乍现”的时刻。在巴拿马拉美艺术中心,他挥毫泼墨,写下“海纳百川”,并在即兴演讲中表示“一带一路”需要海纳百川的胸怀。走访墨西哥通讯社时,“墨采华章”在他笔下应景而生,引来当地媒体工作者的连声赞叹。
从小桥流水的扬州走向广阔的世界舞台,刘南平感受到外国艺术家对中国书画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艺术家的热情友好。
在印尼的巴厘岛,刘南平为当地艺术家做过一次专题演讲,介绍中国文房四宝中的宣纸以及各种笔法在宣纸上的呈现。他现场示范了生宣纸上画竹子的方法,以书入画,竹竿一笔形成,然后一节节上推,一撇就是一片竹叶,当地艺术家看得入了迷。“印尼巴厘岛的艺术家非常喜欢中国书画,还成立了一个宣纸俱乐部,专门尝试在宣纸上作画。他们对中国画的‘水墨写意’尤其感兴趣。”
2019年,刘南平邀请这些印尼艺术家回访扬州,和本地画家交流,还把他们留在扬州的作品展览出来。刘南平说:“把不同形式的艺术介绍给更多的国际友人,既促进民心相通,也更加丰富了我自己。
“文化‘走出去’不是简单的输出,而是借鉴和发展,让文化在交流中进发活力。”在周明伟看来,中国正需要刘南平这样的“文化交流大师”。(2020年03期《人民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