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深情触摸生活 为人民创作精品

2021-08-21 10:12  中国艺术报  作者:刘殿卿

扬善五洲,花去莲香(中国画) 刘殿卿

荷为花中君子,是历代画家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以荷为题,涌现了众多艺术水平高超的书画大家和艺术价值甚高的经典画作。如,八大山人画荷、潘天寿墨荷。于我而言,荷花的亭亭风采和君子之风亦是我绘画创作的重要内容,只不过我的创作实践是和火热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和创作灵感。

2015年5月,作为文艺志愿者,我跟随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小分队来到云南怒江,第一站先到保山原市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20多年植树几万亩的林场参观学习,他的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文艺志愿者为林场的职工进行了小型的慰问演出,也就只有20分钟的时间。在歌唱家茸芭莘那、霍勇等演唱四首歌的时间内,我创作了一幅莲蓬图,题写“上善若水,花去莲香”。记者问起我这幅画的创作初衷,我说虽然杨善洲老书记人走了,但他的品格却像莲一样散发着清香。老书记的善举很多,很值得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学习。

2016年10月,我在《中国艺术报》上看到一篇文章,文中提到,文艺志愿服务的开展使8000万人直接受益。文中还提到了我,“在善洲林场,画家刘殿卿现场创作的莲蓬图,题写上善若水,花去莲香,表达对杨善洲的敬意”。看过文章,我陷入沉思,我要根据原来的创作初衷,进行更加全面的创作。之后,我一直思考着如何表现老书记杨善洲的事迹。到了2017年初,一幅整纸八尺的画作终于完成了。画作上题写“碧塘晴晖,上善若水,扬善五洲,花去莲香”。画面上以大红的荷叶为主,很有视觉感,象征着老书记付出的汗水和辛劳;一塘碧水象征着他为社会所做的诸多善事;一群野鸭畅游在碧塘中,意后人乘凉。画面没有画盛开的荷花,画了十几朵莲蓬,它寓意着老书记人虽已去,但他的精神品格如莲子一样留着清香,正是花去莲香。这幅画后通过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转交到了云南保山善洲林场。

我还结合脱贫攻坚主题以荷入画进行了创作。2020年10月,在参加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组织的2020年扶贫论坛相关活动时,我向组委会赠送了一幅荷花图。这幅作品画面色彩简洁,红色的花朵象征着蒸蒸日上的朝气,浅蓝色的水意为和谐的社会。画面上,荷叶用中国画大写意手法呈现,浓淡干湿、造型各异,由大小相间的墨块组成。我希望通过这幅荷花图,体现出脱贫攻坚、共赴小康的时代精神,希望脱贫攻坚胜利完成后,心存善念和向往美好的人走出贫困,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在参加中国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也越发感到作为一名画家的责任,越发感到基层群众对艺术的渴望。2013年12月,我随中国文联走进海南琼中,活动中创作了一幅丈二的巨幅“百花迎春”。此外,我还和当地的书画爱好者交流,对他们进行创作辅导。在这次文艺志愿服务中,有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有一场辅导交流,当地的书画爱好者希望看到现场演示,学习技法技巧。可是当场却没有书画用纸,好不容易找到了纸张,却还是学生用的练习纸。中国画对纸的要求比较高,我很谨慎小心地画了两幅,还烂了一张,这让我很不好意思。这件事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基层对于文艺的强烈需求和缺乏相应活动的现状。自从有了这次教训,此后无论到哪里我总是要备些纸。

进入了新时代,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们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富裕,也需要精神生活的富裕。2020年12月初,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2020年元旦春节期间“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慰问演出在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举行,我有幸参与其中。我提前数天来到三江,走进校园给孩子上绘画课,与当地的书画爱好者交流创作。发现当地的书画爱好者对中国画传统了解不多,我就主要给他们讲中国画的基本画法与特点,并做具体示范。在农民画工作间,我对他们进行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辅导,带领书画爱好者实地写生,交流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创作。我带领书画爱好者写生、指导农民画创作的镜头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文化十分》等节目中播出后,受到很多人关注,这更加激发了我参加文艺志愿服务、以书画服务人民群众的责任感。

我以荷为题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除了主题创作外,我也以荷花为主要艺术的表现抒发自己的艺术认知,用写意的方法来呈现荷花的风范。除传统中国画创作外,我还进行现代水墨的尝试和探索,以中西融合的手法表现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追求笔线劲健、苍润、自然、灵变,墨随笔、笔随心、心随意。中国画可以重在画气不画形,追求大象无形。意象运用可以说是画家对自然的综合认知、高度概括、删繁就简的体现。艺术需要创新、需要发挥想象力,目前这类题材的创作已经取得一些收获。从中,我再一次体会到,笔墨当随时代,在跟随时代的基础上,对于传统要继承、转换、发展,之后加上自身的艺术功力和艺术感悟,经过不懈摸索,才会取得新的收获,创作出新的作品。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网络文学呼唤专业的文学评论
下一篇:形质至动:马硕山绘瓷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