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作家来说,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对于鲁迅文学院,我们要为作家们提供一个交流写作、交流思想的平台,就像是为开了一段路程的司机提供一个休息片刻、为汽车加油的地方。”在首届“北京国际文学院院长创新交流会”上,作为鲁迅文学院院长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吉狄马加谈及鲁迅文学院所致力于探索的文学交流活动:“鲁迅文学院正在积极探索中外作家国际交流体系,践行国际写作计划,建设世界文明之桥。”
8月2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首届“北京国际文学院院长创新交流会”在京举办,吉狄马加、刘恒、曹文轩、莉维娅·雷斯、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拉奎尔·斯图尔特等来自中外各类文学院、文学研究机构的负责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文学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突破”主题进行演讲,并就“跨文化语境下的作家创作”“文学院在作家交流中的作用”等话题展开了交流探讨。
写作不只依赖经验,还要依靠作家对知识的掌握
作为国家级作家培训机构,鲁迅文学院自成立以来,已有近万名中青年作家在这里学习和深造。吉狄马加介绍,近些年来,鲁迅文学院切实推动文学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开办了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网络作家班、少数民族作家班,并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等面向不同群体的“多样化文学教育培训班”。
“热爱文学的人具有相似的理想、运用相似的工具、达到相似的目的,这使得每个创作者之间的精神联系非常紧密,文学院就是从同类身上汲取力量、产生思想交锋的地方。”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院长刘恒,以同时身为作家的深切体验肯定了文学院发挥的积极作用。
北京老舍文学院自2013年开始筹建,于2016年12月正式揭牌,已面对北京不同层次和年龄的作家开设了多种文学培训课程。北京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陈宁表示,开办北京老舍文学院的目的,就是要为有志向的文学人才提供接受培养和交流学习的机会,发现、培养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让文学薪火相传。
“当我们谈论文学或教授文学时,就是在学习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环境共存,我们既要辨认自己的声音,也要学会聆听其他的声音——聆听传统的声音,聆听典藏的声音,聆听生者的声音,聆听亡者的声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对话。”智利迭戈·波塔莱斯大学创意文学院院长阿尔瓦罗·比萨马认为,从“聆听”和“对话”的角度来看,要培养一位作家,塑造作家所需的成长环境和空间,可能只有文学院和文学工作室可以担此重任。
作家能不能培养?怎么培养?一直以来文学界不乏此类议题,乃至在高校中也出现了“中文系能不能培养作家”的追问。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所长、作家曹文轩对此进行了解答:“写作不只是一个依赖于经验的过程,它还要依靠作家对知识的掌握来不断开发、延伸和扩展经验。高校为作家的生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环境,可以让作家在大学的氛围中感受理性之光、激发必要的艺术感知,也可以为作家创造一个创作时必需的冷静氛围。”
对此,巴西弗鲁米嫩塞联邦大学副校长莉维娅·雷斯深为认同:“在文学院,写作者可以获得更高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得到更加专业的训练,也会对文学诞生的各类环境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翻译为文学人才的培养打开了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
“文学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是人类情感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描绘世界、抒写生活最常态、最持久、最通俗的载体。它需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互通与交流,需要各学科间的跨界与互动,也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陈宁表示,尽管植根于不同的文化,但文学院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相似的。
一直以来,文学翻译都是各国文学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文学人才的培养打开了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看一看中国或俄罗斯市面上的畅销书,可能有一半都是外国小说。近十年,莫言、刘慈欣、曹文轩、余华和刘震云等中国作家的作品常常成为俄罗斯外国文学图书市场中的畅销作品。”长期关注中国文学发展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系常务副主任阿列克谢·罗季奥诺夫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他说:“如果没有翻译这样的中介,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畅销是不可想象的。最近几年,我们的翻译队伍不只产生了增量——翻译者越来越多,翻译队伍的结构构成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的文学翻译者多为中国文学的研究者,而现在已经出现了不少职业化的翻译者。”他特别提到他们非常注重对文学翻译者的培养。
吉狄马加在介绍鲁迅文学院的相关经验时表示,鲁迅文学院将会为更有深度的文学翻译交流活动提供平台,“鲁迅文学院一直在推动的‘国际写作计划’会更加重视文学翻译层面的国际交流”。“在技术层面上,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对文学的发展与交流非常重要。”刘恒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文学交流也需要商业活动的铺垫,文学从业者、相关商业活动参与者都应该给予文学翻译者更大的支持,让他们感受到实质性的帮助。据了解,如今中国职业化的文学翻译者已成为图书出版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文学创作与作家所在国家的历史、人文环境有很大关系,但文学是无国界的。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可以始于地方,但必须要落脚于国际。”莉维娅·雷斯认为,全球化就是当前各国文学发展所处的环境,在写作者的培养中更要对此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