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由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晋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道至剪——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高平剪纸属晋东南剪纸一派,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内容丰富,其题材源于民间,起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韩山堂剪纸作为高平剪纸的典型代表,以图腾祭祀剪纸和民俗剪纸为特色,从清晚期便开始以师徒授艺的方式,传承剪纸技艺至今。
展览开幕式
本次展览展出韩山堂剪纸第五代传人张永忠的一百余幅作品,其中既有中华炎帝魂等巨幅长作,又有起源于生活的民族图腾,在这些作品中,张永忠以丰富的生活经历,将人生智慧、哲理与艺术融合一体,通过一张张红透了的纸片,向人们充分展示了太行风、山西景、中国美。
出席当天开幕式的嘉宾有,原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董耀鹏,中国文化研究院原院长胡从经,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原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斌等。开幕式由中共晋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武健鹏主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也通过不同方式对展览开幕表示了祝贺。
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斌致辞
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李斌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加强以文化人,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改革文化体制,深化文旅融合,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培育新动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间文艺传承发展上积极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晋城张永忠剪纸艺术,是山西民间艺术的杰出代表,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地方文化特色。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致辞
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燕东升在开幕式致辞中说道,“张永忠剪纸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随心所欲的取材以及千变万化的手法,他的作品既有栩栩如生的人物,也有惟妙惟肖的花鸟。既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生动的劳动人民形象,又能用妙趣横生的戏剧冲突描绘让人身临其境的历史故事。”
山西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段改芳致辞
山西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段改芳在致辞中说:“张永忠剪纸最大的特点是脱稿剪纸,这个技艺真正地验证了我们中国的剪纸传统。他热爱生活、学识渊博,从本次展出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再经过他的手剪,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
艺术家张永忠致答谢词
艺术家张永忠说:“民间剪纸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农耕劳作中,在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诞生的,它带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寄寓着创作者的全部情感和意志,从田间地头、乡野村户,走进神圣的国家艺术殿堂,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历史的畅想、岁月的痕留和丰收的回望。这些剪纸作品是我对过去生活的总结,也是我对生命意义的真实感受,希望它们能够给所有欣赏的人带来思考和共鸣,从中感受到文明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用心去拥抱一切美好的事物。”
中共晋城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武健鹏主持开幕式
嘉宾参观展览
剪纸艺术取材最简单的纸张、剪刀,便可在艺术家的手下塑造出精妙绝伦、包罗万象的艺术作品。剪纸融入民俗事象,承载着民间生活的情感和记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评价:“张永忠的剪纸艺术从传统中走来,采用民间语言,以剪为主,刀风灵透,起承转合间富于巧思。其章法布局突破了菱形、方格、角隅等传统剪花造型图式,既有小品剪纸的通透,亦有巨幅剪纸的气派。从《中华炎帝魂》《人生谣》《三晋颂》等作品看,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具有当代生活审美风格,拓展了剪纸艺术的表现空间。”
展览现场
张永忠剪纸题材丰富,有“祈福”主题的神异形象剪纸,表现人类始祖神祇伏羲、黄帝、炎帝、仓颉,比如本次展出的巨幅剪纸《中华炎帝魂》,作品古朴稚拙,神秘瑰丽,表现“辟邪”的《降龙》《伏虎》,“招魂”的《抓髻娃娃》等;也有“劳者歌于事”的劳作场景作品《农耕图》《牧马》,以及《尘劳吟》《孺子牛》《五谷丰登》等人生喜乐画面,散发乡土气息,浸透人生况味。在漫长的岁月里,民间剪纸用简约单纯的语言形式表达着意味深远、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张永忠来自民间,懂“风吹雨淋汗水流”的劳作之苦,晓以苦为乐的生活趣味。他的剪纸艺术根植民间,表现生活,包含刚健质朴、生生不息的文化精神。
学术研讨会现场
“大道至剪”张永忠剪纸艺术作品展开幕式结束后,嘉宾移步中国美术馆七楼多功能厅举行了展览学术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主持。
展览现场
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在研讨会中,从非遗发展、民间美术当代发展的高度去评价张永忠的剪纸艺术成就,从创新性、形式感、民间性三个角度来肯定。张永忠用传统来驾驭大结构、大图式、大场景、这也是民间艺术中比较缺少的。他用现代艺术很融通地、很趣味性地处理民间生活,这个在我们的创作中、传承中已经是非常难得一见了。
展览现场
与张永忠多年亦师亦友、非常熟悉他的山西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段改芳在研讨中介绍了张永忠的家学渊源,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他的从艺之路。张永忠出生在造纸家庭,从小撕纸让他有了剪纸情结,这些生活对他都是一种积累,他把很平常的东西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他把民间里很复杂的、多层次的一些民俗活动跟一些文化习俗,能用剪纸驾驭并表现出来。
展览现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常嗣新,从张永忠对山西民族文化的弘扬,他对剪纸正本清源发展的意义等几个角度都高度评价,“本次展览是山西省第一次民间艺术家在北京举行的高规格展出,这是中国美术馆对我们革命老区山西文化建设的实实在在的支持。本次展览我们想把晋东南文化,作为固体、作为平面展示出来,这是张永忠对我们晋东南文化、山西文化的贡献。”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专家马立明说,“剪生万物”是对张永忠剪纸艺术的最高褒奖。鸿幅巨制与他表现的宏大题材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非常巧妙而且浑然一体的气韵。他将人、宇宙、天地、自然万物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当我们站在具有浓重的人文色彩巨幅作品《中华炎帝魂》前,心里面就感觉到无比的敬畏,引起了心灵上的一种震撼。整个展览,无论是巨幅的还是小巧精致的剪纸作品,都是非常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展览现场
人民日报高级摄影记者许涿评价,“张永忠作品丰满的内容中,每一个局部都很好,值得认真的研究。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造型语言,完全是一种剪纸的语言,不是说把画变成剪纸,所以这就是纯粹的民间的一种剪纸由来的做法。他有四幅小的戏剧剪纸,语言、造型很简洁,特别的明快动人,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剪纸艺人的手法。”
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观展后表示,《人生谣》和《尘劳吟》这两幅大作品,图文并茂,而且是张永忠自己来设计、布局、构图和书法。这个特别反映了他的文化底蕴,他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他收集了很多民谣、民歌,包括童谣、谚语、口头语都写在并且包含在他的画面中,组织合理。《初生牛犊不怕虎》和《孺子牛》,构图饱满,视觉力量向外扩张,说明他的艺术性和造型能力非常强。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王雪峰表示,张永忠的艺术来自于生活和传统文化,比如农耕生活、民间神话、历史故事,特别是表现山西民风民俗的作品,真正和文艺政策里所倡导的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艺术要表现社会生活相契合,这是真正的表现了本源性的文化。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专家王伟说,“张永忠剪纸展的举办契合了中国美术馆一贯倡导的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的主题。我想这个结果不仅是张永忠个人艺术生涯当中的一件大事,也应该是我们中国民间美术,尤其是剪纸艺术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专家杨婧一路见证张永忠的艺术发展,走出山西,最终来到国家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将精彩的作品奉献给大家。她表示,《中华炎帝魂》《三晋颂》《人生谣》《尘劳吟》,每一个民间剪纸的图像都非常打动人,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缩影,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文化记忆,也是我们个人情感的最真挚的表达。人生就像剪纸和民谣一样朴实无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统统都在剪纸里面,为生命而歌,为生活而剪。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24日参观张永忠剪纸艺术展时表示,“展览给我两个很深刻的感受:一是他立足自己的家乡,立足山西文化的厚土,他的剪纸作品的主题题材都与他生活的故土、故乡有关,来自本土文化、本地域文化的许多传奇故事、文化典故也包括数千年延绵到今的民间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成为他剪纸的重要素材。以他表现炎帝的这幅剪纸大作可以看到他对自己的故乡非常热爱,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充满敬意。二是张永忠的剪纸具有自己的独特面貌。他的作品在风格上属于雄强浑朴的美学风格。剪纸的造型可粗可细,在同一种红的色彩中,通过线条和面的变化,在红与白之间形成了每个剪纸艺术家不同的风格。张永忠作为一个有着非常朴素的情怀、又有着宏大的民间艺术发展抱负的剪纸人,我觉得他在生活与实践中自然形成了一种比较雄强的风格,注重整个画面大的形象的节奏分布,在剪的技巧也是比较直接的把大面积的红和留白的线条结合起来,所以他的作品让人感受来自中国北方地区黄河流域这种浑厚、淳朴的远古文化气息。
展览现场
古往今来,剪纸装饰生活、表达情感、寄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富有特色的纹饰谱系、民俗符号和艺术创造,积淀中国人的集体文化意识。剪纸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关联着我们文化记忆与文化独特性。其活态传承,离不开民间艺人、艺术家的技艺传承、精进和创新,离不开更广泛的民众的关注、欣赏和传播。张永忠剪纸艺术展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是在国家艺术殿堂对剪纸的再一次聚焦、阐释和交流,是对剪纸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式的凝视和体悟,是对民间艺术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感受与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