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纬老师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研究馆员,最近四五年一直在筹备中影电影博物馆。论对中国电影史史料,特别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左翼电影史史料的熟悉程度,偌大的一个世界,几乎无一能出其右!她这一走,不知会带走多少中国电影史的珍贵记忆!”石川在文中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朱天纬不仅是一位电影史学者,还是一位音乐家。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朱天纬,1946年生,北京市人,享年74岁。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深研究馆员、电影史研究学者,中国电影博物馆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1963年从事电影音乐工作,1983年到中国电影资料馆从事电影档案工作,1987年担任中国电影资料馆编目研究部副主任,2000年获研究馆员业务职称。学术方向为中国电影音乐历史与现状、中国电影史料学。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文献集)、《夏衍电影文集》(4卷,获中国图书奖)、《蔡楚生文集》(4卷)、《陈荒煤文集》(10卷),《程季华自选集》、《费穆新论》等;《中国电影图志》(获国家图书奖)、《世界电影图志》、《香港电影图志》、《中国电影图史》、《中国影星》等;《中国电影歌曲百年经典》、《电影音乐赏析》;中国电影博物馆主题陈列《中国电影百年》撰稿人。
坐落在北京市海淀区小西天文慧园路3号的中国电影资料馆,是不少影迷心中的圣地。而朱天纬,就是他们口中那位“每个资料馆都有个解答问题的老太太”。7月21日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石川教授难掩悲戚,“朱天纬老师古道热肠,是我们电影史学界的‘大家姐’。死因是心梗,凌晨1点40发作,在120救护车上去世。自从她先生先走一步之后,她心情一直不好。先生病中,她照料得非常累,现在可以相聚天国了。”
以下为石川的口述实录(文字有删减)。
石川同朱天纬(左)的合影
石川口述:
朱天纬之前是一位音乐家,后来协助我的两位老师程季华、李少白先生做电影史学研究。很多人都想不到她以前是电影乐团的女号手,吹圆号的。所以刚开始研究电影的时候是从声音、音乐的角度切入的。(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还会看小人书,那时一本根据美国同名电影改编的《音乐之声》,就是她做的。她的行政职务是担任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料室负责人,整理史料成为她的主业。朱天纬是个热心人,和全国各地影人的家属后代处得都特别熟,像一家人似的。我之前要找谁的电话,问她准没错。
1993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左翼电影运动》,这部史料汇编据说早就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洛阳纸贵。当时我们做影史研究的人手一本,是必备的参考书。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史学界开始重新认识左翼电影运动,编纂了这本《中国左翼电影运动》,把30年代报纸刊物上,那些电影人写的文章,原始资料做了非常全面的梳理和归纳。这在当年,即便现在也是关于中国左翼电影资料收录最全的一本书,任何人写这方面的文章都绕不开去。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图片来自网络
朱天纬退休后主要做两件事,一是首都机场附近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她是主要策划人之一。这两年她在做中影博物馆,也就是北京电影制片厂(1999年整合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北太平庄,老厂区那片地儿——中影后来搬到怀柔,当时谢飞导演等提出要保留这里的文化记忆。由北京市政府出面协调,把这块地保留下来,既然不能作为生产用地,就作为文化公益用地,决定建一家北影厂的电影博物馆。所以未来北京会有两个电影博物馆,一家是为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标志性建筑,2007年正式对公众开放的中国电影博物馆;另一家是2015年,由朱天纬牵头筹备的中影电影博物馆,可惜一直到她去世,这家博物馆还没有开放。
朱天纬晚年,这十几年间除了继续做史料收集工作,又多了一个策展工作。她也经常会跑来上海,因为沪上老电影人特别多,她一会儿说要印一本周璇的画册,一会儿要来研究阮玲玉,林林总总都脱不开这些事。她是个非常地道的北京人,极为爽朗,说话嗓门也大。要说岁数,是我上一辈人了。因为都跟曾随程季华、李少白两位先生做史料研究,她总是跟我开玩笑,“我是你师姐,你是我师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