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小说出版。
这部由著名作家九把刀写的青春校园小说,在2011年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在内地上映。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上映后,虽然总共只收获了4亿的票房,但是作为一部青春文学色彩的电影,已经算是非常成功的了。
那么,我们今天要抛砖引玉的点其实跟电影内容本身无关。我们要关注的是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多网友看到这部时隔多年的电影名字的时候,脑袋里第一个闪出的印象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确实,几乎百分之99的人会选择这个名字,然而真相却让我们大跌眼镜。经过小帅本人亲自核实,查阅多个权威电影平台关于这部电影的资料后,确认无疑,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为什么,我们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记忆偏差呢?
很多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为曼德拉效应。曼德拉效应最早来源于一部电影。在曼德拉的国家南非,很多互不相识的人声称自己看过讲述曼德拉一生经历的纪录片,并且他们能把电影中的细节讲的都想同,但是这部电影从未拍摄过,更没有上映过。
后来,曼德拉有关的事件还在发展。很多人关于曼德拉的记忆是在20世纪80年代死亡了一次,但是后来直到2013年曼德拉才真正死亡。曼德拉的两次死亡,导致曼德拉效应形成,几乎在全球各地人民都有对曼德拉曾经死过一次的记忆错误现象(当然,这里提到一点,其实曼德拉曾经被入狱威胁对外界宣布假死,就是在上世纪80年代)。
曼德拉的死让人们意识到了全球的集体意识错误,在科幻片中,这种现象用“母体障碍错误”来形容最合适不过了。假设我们现在是一个虚拟世界,我们现在都是“脑缸”的形式存活,假如我们的底层系统文件被篡改,全球人类的集体潜意识极有可能会产生记忆偏差。
话又说回来,其实,曼德拉效应不止表现在电影中。
在现实生活中,全球各地的人民逐渐发现了很多曼德拉效应。最著名的比如,法国著名雕塑思考者,原本记忆中应该是用手握拳,而现在的思考者却是把手张平。还有像蒙娜丽莎的微笑,以前的版本嘴角是没有弧度的,所以才会有似笑非笑的感觉。而现在的蒙娜丽莎,嘴角却有微微上扬的弧度。
生活中的曼德拉效应自从2012年以后开始就越来越多了,很多人认为是2012年是新的轮回,原本世界的人类消亡了,我们又到了另外一个没到世界末日的宇宙,继续从2012年开始生活,因为多元宇宙之间总是有各种不同的差异,所以我们的记忆便出现了重叠和偏差。当然这种说法,只是一种假设,目前科学界并没有对“曼德拉效应”准确的解释和实验。
好了,今天小帅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曼德拉效应”这种现象呢?大家对“曼德拉效应”有怎样的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