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如今世人耳熟能详的这段话,来自杨绛对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围城》的概述。这部1947年面世的小说在很长时间里受众不广,以至于电视剧《围城》1989年在无锡中央电视影视台基地开始拍摄时,连导演黄蜀芹都坦承,演员们并不熟悉《围城》……
电视剧《围城》片头
与原著一样,《围城》电视剧的情节发展也由主人公方鸿渐的个人经历串联起来。此人从欧洲留学归来,回到三十年代的上海,再从上海“衣锦还乡”去了乡里,又因战乱从乡里回到上海,再从上海去内地“三闾大学”任教,最后经香港回到上海。虽然经历丰富,方鸿渐却只是一个社会上无足轻重的小人物。他出身于封建士绅家庭,又在留洋过程中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虚浮、懦弱、优柔寡断、得过且过是其性格的重要方面。如同之前成功塑造了《末代皇帝》中的溥仪形象一样,陈道明将方鸿渐的无能和懦弱表现得淋漓尽致。
陈道明扮演方鸿渐
偏偏方鸿渐这个小人物走到哪里,就带出一大批人来,引出了整部电视剧的故事。眼下一提起“围城”,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婚姻:没有家庭的人想组建一个家庭,有了家庭之后又想摆脱家庭的束缚。电视剧也的确用了极大篇幅来描写方鸿渐与几位女性的纠葛。他已订婚,未婚妻却早亡。在留学回国的船上,方鸿渐与已有了未婚夫的鲍小姐有了首尾。同船回国的大学同学苏文纨对其亦颇有垂青之意。回到上海之后,方鸿渐又在苏文纨家结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一见倾心。可惜最后在苏文纨的中伤诋毁下告吹。最后,在“三闾大学”,方鸿渐与同来的孙柔嘉(吕丽萍 饰)步入婚姻殿堂。当两人结婚旅游到香港时,恰与同样在此的苏文纨相遇。后者此时已俨然上流社会的贵妇做派,挟公走私、倒卖外汇悉数精通。这场不期相遇,使方鸿渐突然意识到,他们之间已是云泥之别了。他的地位在降低,他的世界在缩小,缩小到不断与妻子口角的内心空闷。孙柔嘉的敏感、多疑与方鸿渐的执拗、倔强碰撞引发的夫妻恩怨,在两方家庭长辈的介入下更加恶化。在电视剧最后两集呈现的琐碎婚姻生活里,或许每个男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身上的方鸿渐,每个女人都可以找到自己身上的孙柔嘉。也只有身处这场漫游中才能感受到作品的真实感和生活的虚妄感。
方鸿渐夫妻的争吵
不过,方鸿渐的“围城”又何止是婚姻?电视剧一开始时身处的归国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如同“围城”。是不是到了上海就应该是走出轮船这个“围城”了呢;可是方鸿渐到上海之后事业不顺,爱情碰壁,这境况更如同“围城”,因此他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任教,希望走出“围城”。然而“三闾大学”中的勾心斗角又使他重陷“围城”,于是他又重回上海,以摆脱“三闾大学”这座“围城”;重回上海后,方鸿渐陷入失业窘境,又打算再次冲出上海这座“围城”去重庆……即便能够成行,观众也不难想见,他又进入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围城”之困。这就是生活,经历了才知道并不如想象得那样美好,反而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懊恼和束缚。有人说,《围城》表现了“最深刻的绝望感”,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慵懒无能的性格,注定方鸿渐只能当一个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人生价值的“多余的人”。但他绝不是一个坏人。清高、有廉耻是方鸿渐性格的另一个侧面。比如,方鸿渐的“美国克莱登大学”博士文凭虽然是用50美元买来的,但他下定决心不将其写上履历表。直到来到“三闾大学”他才赫然发现,“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竟厚颜无耻地将“克莱登大学”博士作为炫耀的资本。方鸿渐既不愿同流合污又无纵横捭阖的卑劣手段,如果有个好的生存环境,他或许可以成为很好的人。可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上海乃至全中国,他无疑是“混”不好的。
韩学愈吹嘘子虚乌有的克莱登大学
反面典型则是李梅亭(葛优 饰)。众所周知,葛优的外形独特,且演艺功底过硬。他的眼神表现出了李梅亭这一人物的“丑态”。在与众人结伴去“三闾大学”途中,李梅亭带着准备到内地贩卖的西药,可是同行的孙柔嘉生病时,他却不愿意拿出来帮助治疗。众人旅途经费不够时,李梅亭却私攒钱财,还在墙脚处偷吃独食(烤红薯)。到了三闾大学,他又为虎作伥,官运亨通……所谓“故作高深的浅陋,貌似聪明的愚蠢,功架十足的虚伪,一本正经的无聊,玲珑剔透的卑鄙”,这些人性普遍的弱点在李梅亭身上得到了十足的体现。葛优扮演的李梅亭
另一方面,囿于艺术形式的不同,电视剧《围城》中折减了不少原著机智风趣的议论性叙述。这些精彩的文字魅力也只能通过对原著的阅读和玩味才能领会。因此钱钟书作为原作者就曾提出“拙作上荧屏实不相宜”。好在《围城》电视剧的改编相当成功,加上实力派演员对人物形象的诠释——今天看来,《围城》的演员阵容实在叹为观止:短短十集,居然云集了如此之多的影视大腕:陈道明、吕丽萍、李媛媛、吴贻弓、葛优、英若诚、英达,随便抓一个主人公的同事或朋友就可能是知名导演或作家客串的,使观众在看完电视剧之后充满阅读原著的欲望。就电视剧而言,这已是一大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