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喜剧班》定位为喜剧传承类节目,聚集了陈佩斯、郭德纲、英达这三位中国几十年喜剧发展的代表性人物,现场对50组喜剧演员进行甄别、教学。
三个导师
尤其是,这是时隔20余年,陈佩斯再次登上央视舞台。1984年央视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合作表演的《吃面条》,给全国观众带去了笑声。无心插柳柳成荫,小品自此成为春晚上最受欢迎的固定节目类型。从1984年到1998年,陈佩斯共11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留下多个经典作品。陈佩斯重回央视,除了让人感慨“爷青回”外,也是“有生之年”系列。陈佩斯
《金牌喜剧班》的赛制本身,倒是中规中矩。三个导师各自带队指导,至于学员们能够进入哪个导师的班级,得先进行第一阶段考核。学员表演后,导师有三个选项:录取、推荐、落榜。第一阶段赛制
只要有一个导师亮出“录取”,那么学员可直接进入该导师班级;如果有两人以上亮出“录取”,学员就有反选的权利。导师亮出两个以上的“推荐”,学员或有机会被导师选走,没有的话,也不淘汰,而是成为旁听生。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导师亮出“落榜”,那么很遗憾,学员就此止步。进入导师班级后,学员再经历班内小考——班内大考——毕业大戏等考核,不断淘汰后角逐出金牌喜剧人。京剧里的丑行,表演者矮子步功夫了得
但坦诚地说,几期节目看下来,学员们的整体表现,并没有给人太多惊喜。倒不是他们表演技巧不到位,而是在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表演里,大部分人的作品都太“春晚”了。喜头悲尾的创作很普遍
《金牌喜剧班》由此倒真的是一个“班级”——学员们都存在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问题,所以更需要老师。它之于观众的最大看点,不是学员有多优秀,而是导师怎么教。音乐剧小品《五指山》
陈佩斯的意思是,包袱当然很重要了,但包袱最好在人物的个性和行为中去生成,而不是为了制造包袱而制造包袱。这不仅影响演员对角色的沉浸和理解,也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喜剧的真谛,即陈佩斯说的:“一切喜剧,包括笑声,它的起源都跟痛苦有关。”陈佩斯点评中
“你们的表演,一直在结果当中,一点过程都不给。它是靠人与人相互地猜,一点点猜进去的过程,我们一点都没有这个过程。”陈佩斯谈“差势”
“你们现在创作里头,就有很多自己新生的东西、创意的东西在里头。这里头就必须要遵循一些喜剧的制造笑声的方法……就得有结构这些方法的能力。这对于你们来说,可能是至关重要的进步。”一个人表演的“谐剧”
有陈佩斯专业又精彩的点评,《金牌喜剧班》是一堂“教”胜于“乐”的节目。它之于观众而言,更像是一堂喜剧课。学员们提供作业,陈佩斯等导师现场批改,既有助于提升观众的喜剧素养,也能让喜剧从业人员举一反三、有则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