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期间,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主题边会10日在日内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回顾中国履约成效,探讨中国湿地保护全球示范意义。
当日边会以“《湿地公约》履约30周年—中国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成就”为主题,来自《湿地公约》缔约国、国际组织的近百名代表与会。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30年来,中国经历了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通过调查监测、工程规划、法规制度、科研宣教等“组合拳”,实现湿地保护事业的历史性飞跃。
《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在会上表示,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对全球湿地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中国下一个30年的履约成绩;《湿地公约》科学与技术委员会主席雷光春指出,中国湿地保护修复实践具有全球示范意义。
英国鸟类保护皇家协会高级政策官员尼科拉·克罗克福德(Nicola·Crockford)以中国黄海湿地保护为例,指出相关工作为保护黄海沿岸水鸟带来巨大启发,表明中国滨海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具有全球影响力。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安树青分享小微湿地保护“中国经验”,表示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湿地保护培训,将小微湿地保护恢复与管理列为专题课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明分享中国湿地景观恢复理论与实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分享中国湿地保护国际合作。
1992年,中国政府加入《湿地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据介绍,履约30年来,中国指定64处国际重要湿地,13座城市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建立600余处湿地自然保护区、900余处国家湿地公园。
下一步,中国将按照新制定的《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将近五分之一的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并将重点建设一批湿地类型的国家公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