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中国 > 正文

中国人为什么需要口罩共识

2020-01-25 10:42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  4597

原创 AI财经社作者 AI财经社
 

 
撰文 / 董雨晴 刘碎平
 
编辑 / 王晓玲
 
口罩无共识
 
1月22日一大早,在北京工作的小兔登上了飞往老家——东部沿海城市的飞机,当发现大多数乘客都戴了口罩时,她觉得松了一口气。但坐下后她的心情跌到冰点:她旁边的一位男士不停咳嗽,而且没有戴口罩。
 
小兔在一个微信群里求助:我要不要把包里的N95拿一个给他?
 
为什么地铁机场这样的公共空间,还有人不戴口罩呢?在小兔的微信群,这个话题已经讨论了几天。这个只有一百多人的小微信群三观高度一致,所有人都对这种不戴口罩的行为口诛笔伐。
 
从全国确诊人数突破400例以来,一条段子也在网上快速流传开来:平时丧的要死的同龄人们这两天应该是去买口罩的主力军,连电影都不敢去看了。平时贼喜欢在家庭群里转发吃麻辣烫会得癌症,不吃大蒜寿命减半等惊天动地言论的养生文章的七大姑八大姨们,我反复叮嘱他们别出门去人多的地方,记得戴口罩,回我俩字:没事。
 
朋友圈里,年轻人用各种方式向父母表达抗议。例如,一条震惊体的疫情介绍,内容虽然和常规新闻差不多,但全文几十个叹号,显然更接近于平时家族群里流传的养生文章。
 
而微博上干脆由此开了战,一家互联网公司发布通知要求自武汉返回的员工,在家办公一周,其实也是一种自行隔离,如有干咳、低烧或者不发烧情况要上报。因为有武汉人民在这条微博下认为全国人民有点过于大惊小怪了,这家互联网公司的CEO还在微博上开怼:“你们武汉人民早点重视不更有利于防治吗?”
 
事实却如这位网友所说,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省,当地人民佩戴口罩的情况也并不多。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戴口罩,1月21日,在北京的一家三甲医院,还有医生因为不愿意戴口罩被科室领导劈头盖脸一顿骂,“你不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得对大家的健康负责”。
 
对此,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自湖北考察后也建议:“有医护人员患病,证实疫情可以人传人”、“预防时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一般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图/视觉中国
 
而小兔下飞机后,开始考虑自己还要不要继续戴口罩。实际上,老家几乎没人戴口罩。多位返乡的年轻人表示有这样的同感。
 
这些人发现,在老家自己成了少数派。
 
“心怎么这么大呢”
 
在每年春节,“逼婚”都是亲子关系的敏感点,今年意外变成了口罩。在一个群里,几位90后在讨论如何说服父母戴口罩时,一愁莫展,“他们心怎么这么大啊”。
 
傍晚,有位姑娘把一个PDF扔进了群里:如何说服不听话的父母。内容很简单,就是告诉父母,不重视防疫的危害有多大,这位姑娘还搬出了2003年非典期间的数据证明。
 
信息不对称,可能是父母与子女无口罩共识最重要的原因。
 
临近春节,曹璐陷入了焦虑。父母希望她能在今年过年期间去一趟男朋友的老家。但曹璐分析了自己从网络上获取的消息,那个区域新型冠状病毒疫症例颇多。“像高铁站这样人流密集的区域,不应该更需要注意吗?“
 
实际上,截至1月21日24时,国家卫健委收到国内13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440例,死亡9例,新增3例。
 
但家长不以为意,甚至认为曹璐在电商平台上疯狂购置口罩的行为有些过激。曹璐后来发现,关键是父母与自己获取信息的通道完全不同。曹璐了解疫情信息的主要阵地是微博,加之与一些朋友在微信群里频繁讨论。相比之下,家长亲戚的群里却很静悄悄,而父母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通道——电视节目能披露的信息却很少。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阻碍了曹璐和父母的正常沟通。“怎么和我爸妈说都说不通,现在就祈祷一路平安,已经迅速买了50个医用口罩”。
 
和曹璐有同样想法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尽管平日工作中他们熬最狠的夜,喝最多的酒,但面对疫情时,他们也一定会买最多的口罩,并保证在一切公共场所都佩戴。相反的是,平日里注重养生,讲求中医药理的老年人,在面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时,会轻描淡写的说上一句“没事”,当子女们劝说他们一定要戴上口罩时,他们还要非常诧异的反问一句,“干嘛?哪有那么严重!”
 
老年人“心大”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有人说,这届老年人们其实以大大咧咧为傲。“父母没有我们这样惜命的意识,他们确实是活的不那么精致”,一位在长途飞行中也要长时间戴口罩的女士说,“像我,长途飞行再难受,我也绝不摘下口罩”。
 
两代人之间对疫情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老年人眼中,疫情似乎离他们的生活十分遥远。但年轻人眼中真实的情况是,包括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等专家称,老年人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目前已确诊的病例中,也以老年人居多。
 
因为担心父母不重视这一次疫情,在上海工作的小汇几乎每天都会在三口之家的家庭群里给远在苏北县城的父母做思想工作,特别提醒他们:外出时一定佩戴口罩。
 
图/视觉中国
 
1月21日下午,当全国确诊的新型惯性病毒人数突破291人时,小汇妈妈已经在药店结算了。她把当地药店十几包印有“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一抢而空。
 
一个小时前,小汇告诉她,帮自己买点一次性口罩,特别强调外包装要有“医用外科口罩”或者“N95”等字样。小汇催促妈妈,上海已经买不到了,有空的话现在就去。为了完成女儿的任务,接收到女儿指令的小汇妈妈随即就出门。
 
尽管口罩买回来了,但父母却不肯戴。小汇父母在县城开了几家店铺,每天都会抽时间去巡店,接触的人流高于普通人群。在与父亲的最后一次对话里,小汇还是没有说服他,“父亲最后还是没戴口罩就出门了,他说不想在店里戴口罩,担心影响顾客的心情”。
 
“老家没有那么凶”
 
1月17日,王宁给武汉老家的母亲打了电话,“今年过年不回家了,否则我节后可能无法正常返回北京。”但在说完这句话后,王宁明确感受到了母亲的“不屑一顾”。当晚,王宁的父亲在听说王宁过年不回家这条消息后,晚上十点多钟,一个电话便打了回来,“问我为什么不回家,哪有人春节不回家”。
 
尽管王宁一再和父亲解释,不回家是为了安全起见,并反复强调,“我担心节后万一被困在武汉”。但父亲依旧非常坚决的回应,“要回家,疫情都是外面瞎传,武汉不严重”。
 
在是否回家这件事上,王宁显然没有和父母达成共识,更别提戴口罩了。哪怕父母身处武汉,仍旧认为出门不需要戴口罩。
 
“这个冠状病毒可能在外面闹得很凶,但是在湖北没有那么凶,我们这里的人没当回事。”北京媒体人小锦询问远在湖北黄冈的母亲是否戴了口罩,也得到了类似的回答。实际上,她的老家距离汉口站不到100公里。
 
小锦母亲还说,自己在武汉也没戴过口罩,回到黄冈也没戴过,“只要自己注意,经常喝开水,开窗通风,然后把自己的卫生搞好,就没有什么事啦,不要吓得那么狠。”
 
几天后,小锦听说母亲要召集武汉的亲戚一起回黄冈集餐,她真急了。
 
专家的建议是,必要时武汉人民不要乱跑。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建议:“如果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就不要春运出行了”,他还说,“如果说发烧还要强行回老家的话,相关部门监测到后,应该依法依规要求他们不要出去,这是要提高防范级别,而不是单纯的劝阻”。
 
图/视觉中国
 
另一位国家卫建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也明确表示,“现在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
 
这是疫情爆发的第46天,全国多地通报新增新型冠状病毒人数开始进一步攀升。人们有明显感觉,疫情发布在提速,防控措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在今天这个交通发达的社会,疫情在地域上的传导远比人们想象的快。
 
但似乎只要回到老家,无论是地处山南还是海北,在老家人的口中,你就算是安全了。“我们这里是山区,空气干净得很,戴什么口罩”,“我们这边没事啊,完全没事”。
 
排除个体差异,在我们寻问众多返乡人士后发现,与那些岁月静好了几十年的地区相比,一些经历过公众安全事件的地方,警惕性更高。
 
或许是十几年前的非典还留在北京人的记忆中,早在几天前,北京人流密集的区域,街上戴口罩的人开始明显增多。而在首都机场的许多店铺,已经全体员工都戴上了口罩。
 
一位成都姑娘也表示,父母早在自己打电话前,已经提前买好了口罩。
 
而这次是“武汉封城”消息让老家的人们立即提高了警觉,“大家终于不再把这个不当回事了”。
 
小进步
 
刘洋的父亲,作为一名参加过2003年非典防疫的一线医护人员,在1月22日的一大早,便给全家人发送了微信,提醒大家“一定要戴口罩”,“这一点我倒是有点庆幸,我爸虽然年纪大,但是防范意识比我强多了”。
 
几天前,王宁身在武汉的父母也终于全都装备了口罩,但并不是她每天打电话劝说的结果。“他们的公司都接到通知,除了要求上报单位疫情,单位开始组织发放口罩,强制员工们必须戴。”
 
1月23日一早,王宁又给家里打了一个电话。父母说都没有放假,今天还在正常上班,“感觉情绪很平静,还在嫌弃我耽误他们的时间”。王宁再次嘱咐父母,外出一定要戴口罩。
 
菁菁的父母决定戴上口罩,是这位广西姑娘“摔门”的胜利。从上海回家后,菁菁一直劝说父母外出戴口罩,之前这样的劝说都是温和地进行。直到1月22日中午,菁菁终于爆发了,跟父母大吵一架,“砰”的一声重重的将房门关上。
 
和父母吵完架,菁菁反思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首先是为父母好,毕竟这一次老年人是高危人群”。但她说更重要的是,戴口罩在目前应该是一个不难达成的公众共识,“只要所有人都戴上口罩,就可以大大减少病毒传播”。
 
图/视觉中国
 
如果所有人能比十几年前更快地戴上口罩,可能也算是这一次抵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全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正如近几天多家媒体对比香港与武汉的防疫差异时所说,“宁可小题大做,也切莫大题小做”。
 
今天我们比十几年前更容易获得口罩。在各大电商平台上,近几天已经陆续有政策出台,要求平台商家决不允许给口罩涨价。如果走在街上,也会看到一些医疗机构正在免费发放口罩。
 
我们获取信息也更为及时方便,许多媒体都建立起实时公布信息的网页。在媒体工作的刘倩楠每天都会把链接扔进家庭群,让大家看着不断上涨的数字。1月23日一早,她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提醒七大姑八大姨一定做好疫情防护。“知道了,少去人多的地方,出门一定戴口罩”,看到这样的回复,她发了一排大拇指点赞。
 
更重要的是,这一届年轻人对于戴口罩这件小事,更加较真。对于他们来说,戴口罩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行为,而这个举手之劳就能够让这个社会更好。对他们来说,如果连这一点小事都不愿意做,可能也意味着这个社会没有未来。
 
这次疫情爆发带来了无数遗憾和疑问,需要总结的有很多。但90后或者说一部分较真的人的愤怒和纠缠,却难得地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团结,因为他们中许多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甚至不仅是为了自己的家人,可以说算是这次疫情中有些让人感动的进步。
 
(应受访对象要求,小兔、曹璐、王宁、小锦、刘洋、菁菁为化名)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中国驻德国使馆提醒我旅德公民加强防范冠状病毒疫情
下一篇:中国铁路武汉局全力应对新型肺炎疫情工作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