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燕玲
寒冬里,竹农王锡云早早吃过饭,就来到后山的竹林中砍伐成熟的楠竹。在两个儿子的帮助下,他一天能砍300多株楠竹,按照每株10元(人民币,下同)计算,一天能有3000多元收入。
王锡云的家位于贵州省赤水市,那里有着“中国竹子之乡”之称,全市有竹林面积130余万亩,接近其国土面积的一半。驾车驶入赤水境内,放眼望去,漫山皆竹、满眼皆绿。
上半年挖笋、下半年伐竹是王锡云一年的劳作日常,坐拥近百亩竹林的他一年收入接近10万元。因竹子采伐后可循环生长利用,竹林也就成为王锡云一家持续增收的“绿色银行”。
航拍贵州贞丰小屯镇木桑茶山。 瞿宏伦 摄
距离王锡云家10多公里远有一家竹子加工厂,那里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竹浆单系列生产线,原本大小不一的竹片通过这条生产线后,脱胎换骨变身为一捆捆洁白整齐的原纸,这条生产线每年可“吃掉”140万吨的竹子,其生产的原纸经加工后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地。
数据显示,2020年赤水竹产业产值达62亿元,带动20万人人均增收3200元以上,竹产业综合收入占到全市GDP总量的58%以上,可以说“一棵竹带富了一座城”。
青青翠竹不仅增加当地民众收入,还让赤水河每年排入长江的泥沙量减少400万吨以上,赤水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5%左右,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绿色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45%左右,生态“颜值”逐年攀升,近十年林地面积增加了24.44%,森林覆盖率达62%左右,林地面积是耕地面积的三倍以上。
为此,贵州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开展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以每一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产品,通过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面向全社会销售。“原来只盼着树快快长大用来修房子,没想到现在把树看护好,也能赚钱。”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塘村村民吴志良说,加入单株碳汇精准扶贫项目2天,自己的碳汇树就挂上了牌,碳汇卖出去资金就打入专用的银行卡。
上千只黑颈鹤“舞动”贵州草海
除了守住“绿色家底”外,贵州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被誉为“贵州屋脊”的贵州最高峰韭菜坪上“大风车”昼夜不停地旋转,贵州威宁平箐光伏电站里沿坡而建的一排排蔚蓝色太阳能电池板在阳光下发出耀眼光芒……截至2020年底,贵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大力发展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风光”无限。
此外,作为设立中国首家环保法庭的省份,贵州在中国率先探索环境资源审判。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贵州全省各级法院共受理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以及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14106件,审结10589件。目前,贵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调查、启动索赔(磋商或诉讼)、生态修复等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为提升贵州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效能,贵州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印发了《生态环境保护异地交叉执法检查工作办法(试行)》,统筹调配贵州全省生态环境执法资源和执法力量,健全规范该省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异地交叉检查工作。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如今,行走在贵州大地,放眼望去满山苍翠,茶叶、刺梨、猕猴桃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走俏海内外,林下经济产值从2018年的161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400亿元,累计带动285万名农户增收,绿色林地正向“金色宝地”转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