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大遗产
五台山乃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200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举世闻名。但其实,五台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人文名山,更是一座地质名山、自然名山。
五台环抱,顶坦如坻,大自然用鬼斧神工造化了独有的风姿。五峰耸峙,山势雄伟,连绵的山脉挺起“华北屋脊”的雄伟。
到底是什么样的造化,吸引着我们一生中必定要去一趟五台?
山分五顶,垒垒如台,这是造形之奇;岁无炎暑,地称清凉,这是气候之妙。奇山必有奇谈,奇地必有奇遇,且看自然造化如何成就它,众生伯乐如何寻觅它。
01
佛教史上伟大的“地理大发现”
大自然造化的五台山,山奇,水奇,石奇。特殊的地理地貌,独自静寂了数十亿年后,终于喧闹起来。
据《华严经》记载,史上不断有僧人认定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东汉年间,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按经索骥寻找到五台山,发现这里地形与印度灵鹫山神似,就此认定五台山与佛祖有着不解之缘,于是五台山首寺——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应运而生。
此后,五台佛寺一而十,十而百,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极盛时寺院达到300多座。如今的五台山,依然拥有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
● 五台佛教古建航拍。
印度高僧凭借“山川地理”赋予五台山莫大的因缘,长久以来,后人以为这仅是穿凿附会。然而,最新科技发现,这可能是真的。从卫星遥感图中可明显看出:释加牟尼讲法的古印度旧王舍城周围,山峰与五台山地形极为相似,二者相隔万里,唯一区别,仅是调转了180度。五台山诸顶的布局,相连呈马蹄状,而印度旧王舍城周围,也有一连串小山丘,拼缀成马蹄状;旧王舍城与五台山的菩萨顶,各居两个马蹄形的中心;五台山外的滹沱河则与旧王舍城附近的恒河支流相互对应……
或许,我们可稍加挑剔,五台山的尺度远比其“印度原版”要大得多,但崇信佛教经典的人们已在精神深处欢呼,并且由衷地认定它就是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最佳圣境。
● 五台山的首寺——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
配合着佛教史上伟大的“地理大发现”,五台山更多的造化之奇被与佛教结合起来。
五台山有个“佛母洞”,内洞石灰岩千万年来生成了一些奇特的钟乳,形状恰如人的心肝五脏,使内洞颇似人体腹腔,洞穴就此得了“佛母洞”的称呼,传说钻入此洞的人,便投过佛母胎,得到一次“重生”。
除此之外,文殊菩萨的五髻也被与五个台顶联系起来,证明文殊的道法。
● 蓝天与金佛,和谐一体。
宋僧延一撰《广清凉传》,书中记述,中台顶上有片太华池,水面色若琉璃,澄澈见底。让人仿佛看见池内平处生有丛石,石中更有名花百品,乃神龙宫殿的所在。人哪怕短暂地看一眼,也惊骇莫名。此池大小浅深,神变不定。时常有人解下自己的簪缨禠佩,投入湖中供养。
传说一多,也引起皇家瞩目。武周长安二年(702年),女皇帝听闻大孚灵鹫寺前开满奇香异色之花,遂命人采万株植入宫廷。五台山上确实布满了众多天然奇花。有一种被称为“佛钵花”的,被细长的枝茎托起的金黄花朵,正如僧人使用的随身食具,相传还是五百罗汉到五台山避暑——“结夏安居”时遗留下来的纪念,十分殊胜。
● 五台山是佛国圣地,更是清凉胜境。
相传,古时五台山气候异常恶劣,尤其是夏季,酷暑干旱,寸草不生。文殊菩萨奉佛祖法旨到此处度化众生,看到众生受天气煎熬遂大发慈悲,赶往东海向龙王借他的“歇龙石”,此石十分清凉,乃是东海龙王从深海中寻到的宝物,供他的龙儿们布雨后歇息避暑之用,菩萨大施法力,将歇龙石搬到五台山,霎时天气为之一变,缔造了一方清凉圣境。
文殊菩萨去搬龙王的宝物“歇龙石”时,五台山还不叫五台山,而叫“五峰山”,五座高峰如五指插天,其形陡峭、峻伟。
● 尊胜寺是古人朝台必经之路,人称“五峰咽喉”。
文殊菩萨将“歇龙石”装走后,龙王的五个年轻气盛的龙子布雨归来,满头大汗,却找不到歇龙石来“纳凉”,知道宝物被移走了,气恼不已,立即闹上“五峰山”。五位龙子在五峰山顶拉开架势,要强索宝石。文殊菩萨不理他们,五龙便用龙尾扫断了五座山峰的尖顶,把山顶扫成平台,五峰山就变成五台山。
至今还有大量石块散落在山间,大的如牛,小的似蛙,其色灰白,有棱有角,被当地人称为“石海”、“龙翻石”。五龙子之行惹怒了菩萨,文殊菩萨化作一位老僧,将他们引入西台下的山岩夹缝中,等小龙们钻进岩中,文殊菩萨运法力合并了两岩,只留下能露一线天光的裂缝,令众龙在此好好修行,这就是“闭魔岩”、“朝龙洞”。
● 五台山高山草甸,宛如绿浪翻起的石块,人称龙翻石。摄影/陈敬哲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无论是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还是老庄追求的理想世界,都是尽可能地将神话传说与自然现象结合起来。而五台山,就是大自然与文殊菩萨“天人合一”的圣境。
02
390年前,徐霞客登上南台
公元1633年,大明朝渐入存亡之秋,旅行家徐霞客更加鄙视仕途,而对名山大川的雅兴依然如故。他从北京城出发,畅游太行山系的一处奇峰——五台山。
徐霞客当年登上南台的时候正值夏天,他看到了日出:“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这个“翠”字用得最好,登山途中即可领略到无边绿意,此起彼伏的群峰也都披着绿装。
● 五台县所在的山西忻州市元代诗人元好问有诗: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供图/图虫创意
南台海拔2485米,相对较低,因而其他四台山顶仍积雪覆盖的时候,此台下已有山花来报春讯了。虽为五“台”之一,南台顶的形状却更像“覆盂”,大山之上再落小山,山头又有古寺。
普济寺 整体坐落于台顶,这座寺庙相传始建于隋,重建于宋,重修于明。徐霞客记述“登南台绝顶,有文殊舍利塔”,这座元代石砌宝塔在普济寺东,塔高16米,塔内木构,青石裹外。徐霞客很可能就是从这里远眺四周的风物,尤其是北面诸台环列的样子。他还提到正南有“古南台”。
● 由五台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同程旅行和中华遗产共建并承办的“寻迹中华·圣境五台”主题出行活动,走进五台。图为在普济寺合影。
如今到五台山朝台的人,还有“朝六台”之说,就是也要到古南台拜拜。它虽然海拔上比南台稍低,但身份特殊——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系舟,故又名“系舟山”。与其相连的山系有数十座山梁,那是汾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
说起“古南台”,居然还有更古的一座——翠岩峰,就是今天的中台。五台中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未发生过变化,其余三个台顶历史上均有变移。北台最早定为大黄尖山,后改为今天的叶斗峰;中台最早为叶斗峰,后改为翠岩峰;南台最早为翠岩峰,继改为今“古南台”,最后确定为今天的锦绣峰。
这样的变化,显然不是从海拔上选秀的结果。孤独一枝的南台附近,分布着诸多重要寺庙——发祥密宗的金阁寺,神秘的清凉寺,千年不朽的佛光寺,更南的“台外寺院”还有五台县境内的南禅寺、尊胜寺、广济寺、延庆寺,等等。
佛光寺
南禅寺
尊胜寺
广济寺
延庆寺
● 五台县境内的这五座寺,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陈奇
徐霞客从地理学角度,客观描述、准确记载着他眼前的自然地貌:“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
其实,按照地质学的经验,越陡峭的山,造山年代越近,越平缓的山体,山的岁数越大。因为风化的时间长,尖利的岩石峰顶也会钝化成台。五台山即是如此,它是中国最古老的地质构造之一,也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这五个台顶,早在第三纪时期(距今6500万-6000万年)之前已经成形,又在第四纪冰期中完成变身。前面提到的“龙翻石”,就是第四纪冰期留下的遗迹——冰缘地貌。
通过今天的地质研究可知,受山体高度、坡度、坡向的组合影响,以及常年特殊的气候影响,五台山冰缘地貌发育十分良好,是亚洲东部最典型的冰缘地貌发育区,也是我国东部垂直冰缘带发育最好的山地之一。
● 2023年3月初的南台,还是白雪皑皑。
如果再细致观察,这些冰缘地貌形成的风景还包括:角峰、岩屑堆、冰缘岩柱、石流坡、石条、石玫瑰、冻胀石块、鱼鳞草皮、泥流舌等等,足可称其为“冰川公园”了。
三百多年前的《徐霞客日记》,很可能是从科学角度记载冰缘地貌的最早笔记。这种特殊地貌,在两百多年以后的1913年,才被德国科学家舒密特赫教授正式命名。此外,徐霞客还记述了龙翻石一带经常出现“佛光”现象。由中台“翠岩峰”而至北台“叶斗峰”的路上,徐霞客又发现了“万年冰”。如今在台下四里山阴处,依然存有许多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万年冰。
徐霞客游五台的路线是,先登南台,然后自南台右侧的山道下山,往西台,路经金阁岭、清凉寺、狮子窠,并留宿在狮子窠寺里。第三站是登中台,下中台北过澡浴池,登北台。至此结束了让他兴奋不已的“五台山之旅”。
● 朝觐五台,朝拜智慧。供图/《中华遗产》
徐霞客五台登了四个台, 唯东台未到。 原来,徐霞客此行除了五台山,还要去北岳恒山,他在北台听了和尚的话,从北台直下去恒山,能节省四十里的路。
东台虽未至,但几天的旅行,使徐霞客对五台地形了然于胸,后来,他在游记中写道:“北台之南,东台的西面,中台之中,南台之北,有个山坳叫台湾。”这里的“台湾”,指的是五座山之间的一块小小盆地,因为这片小山凹在五大台顶怀抱之中,又名“台怀”,即如今的台怀镇。
● 山坳处即为台怀。
03
这里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
被称作“华北屋脊”的五台山,也是全国开展地质对比研究的典型地区之一。
五台山布满了一种绿色片岩,这是地球古老的地层系统的产物。在其后130年间,许多地质学家来到五台山调查研究,关于五台山的地质论著不断发表,终于建立起了中国古老地层系统中寒武纪的“五台系”。
地球成为太阳系行星的年龄,也就是天文年龄,大约是46亿岁。而地球上的地质作用开始之后到现在的时间,则是它的地质年龄,地球演化到具有分层结构用去了几亿年,这段时间被称为太古宙(距今40亿-25亿年),早期地球为海洋所包围,没有陆地,晚期才形成古地壳。五台山一带就是在那时率先从海中升起,在中国,哪怕是全球来说,都是宝贵的“古地层标本”。但大海与陆地的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五台山也经历了多次海侵,山上的碎屑岩石沉积于海底,海退后又被“送”上高山,这差不多就是“清凉石”的经历。
● 普济寺里屋顶的“清凉石”。
清凉石为什么会给人清凉的感觉?或许也不难解释。附近一带的地层一般由石英岩、长石石英岩夹黑云变粒岩、角闪变砾岩及透闪大理岩构成。观察清凉石中的粗砾,呈滚圆的形状,主要成分就正是石英岩和片麻岩。还有一些细砺,长石、石英都有,水平纹层中也有石英岩的成分,这种变质的硅质岩石体感偏凉,中国古代的医书即将石英的属性定为“寒凉”。另外,这种粗砾岩热容量大、储热好,也能使人感受的温度更低……如此这般,清凉石就变成“海底凉”了。
类似清凉石这类的变质砾岩,在清凉寺所在的清凉沟中广为分布,在五台山北坡,中台、西台顶,镇海寺等地方都可以见到,是五台山气候清凉之外的另一种清凉。
●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后面山体的“膝折带”,这里可见灰色片麻岩与五台绿岩的岩性分界面。
也是在五台山南台山麓,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著名地质专家李江海考察时,还意外发现了另一块奇石。直径达四五米的球状碳酸盐岩石——“叠层石”,它形成于23亿年前,是迄今为止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叠层石。它的结构就像一层层书页,完美记录了当年的地球演变史,更神奇的是,专家还确定,它是由生物——元古宙时期滨海环境中的蓝绿藻群落,生长沉积的原始形态。有专家猜测,正是这些蓝绿藻,造成了当年的“氧气大爆炸”,带来了生命。
在漫长的地球演进史中,五台山是难得的标尺。这里地质古老、构造复杂,有25亿年历史,因此成为亚洲大陆早期地质演化的经典观察地,并成立了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
● 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景观示意图。供图/《中华遗产》
当年文殊菩萨搬来了“清凉石”,如今科学家也从五台山搬走了许多大石头。这些大石头身上都背负着20多亿年前地球生命起源期的古老信息。
科学也可以很神奇,有时它比传说还要神。
有了各种各样民间神话的加持,加上其清凉的气候、奇特的地形,吸引了更多来客。无论如何,还是五台山的奇景太多,总是能让人“对境起心”,对这个世界由衷赞叹。
● “寻迹中华·圣境五台”特邀嘉宾封新城在五台虔诚朝拜。
可以说,是五台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造化,留住了最初来此云游的僧人;这里的草木盛景和人佛共恰,留住了历代来此朝圣者的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想着,这辈子,总要去一趟五台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