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国际专家聚焦良渚:考古学中的世界文明有何异同?

2024-11-27 09:28 中国新闻网  -  175728

  “我参与过许多考古发掘和项目,深切体会到,无论身处何地,人性都是相同的。”希腊雅典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教授欧律迪斯·凯法利杜说。

  11月25日至27日,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的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活动吸引了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参加。

  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日前,该遗址群的分布框架已较为清晰,确认的良渚遗址点已增至350余处(含水坝)。

  “良渚水利系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之一。它与良渚古城是统一设计与建造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负责人王宁远介绍道,“良渚古城以水为道、水系分隔功能区等规划思想,深刻影响着江南地区大型城市的规划。”

  80多年来,历代考古人对良渚遗址逐年深入的勘探,极大地推动了世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

  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赵辉看来,长期以来,古代文明研究在资料整合与理论提炼方面始终缺少中国充分的参与。对此,考古学家对良渚遗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良渚是中国的一部分,而中国又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赵辉说。

  在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国际考古学家参观了良渚博物院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教授傅稻镰对展出的良渚文化考古实物,以及展现良渚人文化特征与生活风貌的各项内容表示惊叹。

  “研究全球古代文化时,我们常会发现一些相似之处,如农业发展往往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傅稻镰表示。

  “水与文化息息相关。”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雷丁大学史前考古学教授史蒂文·米森在了解良渚遗址的水利项目后如是总结。他曾走访过多个中国水利工程。

  “我可以想象,5000年前,这里的人们通过改变地形来抵御洪水侵袭。从而村庄发展成为城镇,进而成为美丽的城市,并创造出精美的玉石制品。”史蒂文·米森说。

  当下,全球仍面临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如果我们回顾过去,了解我们的祖先管理水系统的方式,对于我们改进当前水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史蒂文·米森说。

  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良渚论坛”不仅加深了国际考古学家对良渚遗址的了解,更促进了全球考古学界之间的广泛交流,为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

  26日,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在浙江杭州正式揭牌。该中心将致力于深化良渚遗址的调查、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探索大型遗址考古合作的新模式,构建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平台,并建立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

  “在这里,我遇到了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同行,他们曾是我书中的‘同事’。我相信,我们面对面碰撞出来的想法将在未来得以实现。”欧律迪斯·凯法利杜表示,“正如我从事考古的意义所在——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能留下比我们来时更好的东西。”(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第十四届葡语国家及地区高等教育管理论坛在澳门举行
下一篇:第二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在北京开幕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