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成都7月18日电 17日,第一期“Panda成都·华教研学营”的67名华裔青少年汇聚成都市郫都区中国川菜博览馆,开启了一场川菜文化探索之旅。本次活动以“味觉记忆”为纽带,旨在让华裔青少年沉浸式体验川菜魅力,触摸中华文明的物质密码,为构建文化认同搭建坚实桥梁。
参观现场。成都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供图
在中国川菜博览馆的数字化展陈空间,华裔青少年们借助全息投影技术,仿佛“穿越”至战国时期的天府之国,亲眼目睹了川菜从盐泉调味到辣椒入馔的千年演变历程。营员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了川菜之魂——郫县豆瓣“翻、晒、露”的传统工艺。来自马来西亚的领队老师张嘉渝表示:“这种需要‘与时间做朋友’的匠心,正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本次研学活动突破了传统展陈模式,以三维体验模式让营员们深入了解郫县豆瓣制作工艺。大家通过pH试纸检测酸碱度变化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微生物发酵过程,帮助营员们将传统经验转化为科学认知。来自马来西亚的营员龚真德说道:“原来豆瓣酱的鲜味来自谷氨酸钠的自然生成!”
研学营成员合影。成都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 供图
在新派川菜工作坊,营员们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以郫县豆瓣为基底,结合当地饮食特色进行了巧妙创新:西班牙的华侨华人将豆瓣酱与橄榄油调和,研发出“地中海风味回锅肉”;马来西亚的华侨华人用椰浆替代部分红油,创造出“南洋风情麻婆豆腐”。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工艺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观过程中,为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还专门为华裔青少年设置了丰富的游戏体验。在“声音地图”环节,营员们仔细聆听豆瓣发酵时的细微爆裂声、陶缸在晒场上的光影移动声以及厨师炒制时的锅铲碰撞声,这些“川菜白噪音”成为独特的文化记忆载体。“观图识菜”环节,工作人员展示了30余种川菜图片供营员们辨识,大家运用在博览馆中的所见所闻积极参与。
据悉,第一期“Panda成都·华教研学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郫都区、崇州市、蒲江县侨台办联合承办。活动于15日启动,为期7天,67名华裔青少年将在成都体验非遗魅力和现代发展,全方位领略天府文化的多元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