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好,我是女吴。最近,刷到一张照片,我愣了两秒,这不是当年《爸爸去哪儿》里那个爱皱眉、会噘嘴的小男孩嘛,一转眼就18岁了,白T恤、格子外套,清爽的发色,笑起来干净得像刚晒过的床单,背后是大白墙,沙发上的衣服随便堆着,几根蜡烛在租来的小屋里闪着小火苗——没有明星撑场子,也没有豪华布景,但就是你我身边某个同学的样子。
他就是天天,张亮的儿子,小时候他的生日是奥特曼和气球的天下,现在人在美国读艺术,没住校,自己在外面租房子住,钱包被偷过,卡里看见底,靠同学的三明治挺过了饿肚子的日子,拍视频对着镜头笑“爸爸我能行”,笑得不逞强,像一个高个子少年正在学会和世界握手:煮饭、修水管、记账本,麻烦一个个自己搞定,有时候长大就是学会给生活打补丁。
张亮对儿子的教育就像老朋友带着小兄弟去挖地图,小时候让他自己坐公交,上初中以后他自己排课表,到高中时他自己查资料,自己说服爸妈去美国,摄影师说他是天生吃镜头饭的人,可是他没有把“脸蛋红利”当饭吃,在街上帮老太太拎东西,粉丝求合影也不摆谱,这种温和的社交气场估计是从老爸那儿学来的。
有人爱嚼舌头,中学传过早恋,父亲没甩火药桶,只坐在那儿说“喜欢一个人没啥错,要彼此负责”,把风波变成作业清单,从此以后他倒更用心了,知道要追什么,成年这天吹完蜡烛,他不是踩着铺满红毯的特权根据地走出来的,还是第二天的课、第三天的兼职,和其他无数留学生一样把路一步步压平。
同季的王诗龄,一条道走到黑,妈妈陪读、房子像宫殿、各种社交场合都露脸,天天租房、打工、自己收拾自己,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家庭理念不同,一个把起跑线铺得更广,一个让孩子学会奔跑,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唯一的答案。
2017年张亮和蔻静离婚,但是他们对于孩子的事情很有默契,选学校、安排生活费,尊重孩子的选择,春节两家人坐在一起吃饭,他会顺手帮王诗龄拉一下椅子,童年的玩伴没有生疏,只是多了一份体面和分寸,说到底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替你挡雨,而是教会你怎么自己撑伞。
你看他这张18岁生日的相片,你就会明白为啥说他越长越像爸爸了,他现在身高已经有1米9了,脸上的东西都是“复制粘贴”的,除了气场没爸爸那么硬朗之外,其他的都一模一样,逛街被撞倒配合拍照,偶尔上镜拍个大头照也是可以稳稳地吃住镜头,那个爱哭鼻子的小男孩已经长大了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了。
许多人觉得星二代就该躺着长大,可是他偏偏选了双磨脚的鞋自己找自己的节奏,也许这不是什么励志鸡汤,只是简单的留学生活清单,在镁光灯扎堆的娱乐圈里这种“去特权化”的成长反而更显珍贵。
18岁大概不是一瞬间就从一个世界跳到另一个世界,而是敢在平庸里拼了命地活,小屋子里的烛火灭了,夜色就贴在他家窗户上,他还得把沙发上的衣服叠好,第二天依旧要早起上学,没有人替他把天照亮,他自己就把灯拧亮了,我们看八卦图热闹,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孩子在这些热闹之外自己成长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个过程其实最漂亮的部分都是静悄悄的。
女吴在这里恭喜天天,步入成年人的世界。18岁的成人礼虽然简单,却也见证了你的成长。未来的日子,希望你继续闪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