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本留学凉了?中国本科生赴美人数暴跌47.2%,2026年或成行业生死线
你以为美国本科还是顶级留学选择?Open Doors报告年年说留学市场回暖、申请人创新高,但这背后藏着一个致命真相——中国本科生赴美人数,直接腰斩了。
从当年的15万跌至如今的8万,47.2%的跌幅不是暂时波动,而是一场难以逆转的结构性崩塌。今天,我们不谈虚的繁荣,只聊美本留学的真实困境。
一、表面红火,内里早已断层
美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确实在回升,117万人的规模较去年上涨4.5%,听起来一片乐观。但把数据拆解开,就会发现一个巨大的黑洞:中国本科生数量几乎减半。
留学机构不会告诉你“申请基数已经塌方”,只会喊“美本更卷了、竞争白热化”;只会炫耀“今年录了多少藤校”,却隐瞒“整体市场从根上在下沉”。
遥想2010年前后,美国本科申请堪称“保底路径”:只要读完高中、家庭有经济能力,不管是图名校、求镀金还是为移民,都能找到对应的学校。而现在,连主动申请的人都少了——没有生源,靠国际生盈利的美国大学,该如何自处?
二、不是调整,是供应链彻底崩盘
别再把这场下跌当成疫情后的小波动,这是美国本科教育“国际生供应链”的全面溃败。
过去十年,为了抢夺中国生源,美国小型文理学院和二三线大学疯狂扩张:建宿舍、开热门专业、砸钱打广告、绑定中介合作,整个运营模式都围绕“国际生收益”展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美国大学相关机构数量膨胀了近3倍,几乎全靠中国本科生“养活”。
如今生源骤减,固定成本却居高不下:建好的宿舍空着、开设的专业没人读、合作的渠道还在烧钱。这种“靠中国学生续命”的模式,早已难以为继。
三、年年下滑,2026年是生死大坎
有人说疫情让家长更保守,有人说政治氛围影响选择,也有人吐槽美本申请变难、性价比变低——这些都对,但没说到根上。
核心问题是:“孩子不够好,送出去总能读个本科”的幻想彻底破产了。
曾经,美本是财富象征、身份跳板;现在,它更像一个高风险、高门槛、回报不稳的投资池。对留学行业而言,这已是生死时刻:不少同行砍掉70%美本业务预算,转而投向英国、新加坡、香港或国内升学赛道。
2025年,极有可能成为很多美本留学机构的“最后一年”,一批熟悉的品牌或将彻底消失。指望市场回暖?不过是自欺欺人。
四、留给所有人的选择,越来越少
这场崩塌,倒逼每个相关者清醒思考:
• 作为家长:别纠结“还送不送美国”,先想清楚“你想让孩子读什么样的大学,走什么样的路径”;
• 作为从业者:别硬撑“还能熬几个月”,该规划“是转型其他赛道,还是聚焦高端申请”;
• 作为学生:别庆幸“别人都不去,竞争变少了”,该明确“自己对专业和未来到底有没有清晰规划”。
美国不再是靠GPA和家庭条件就能敲开大门的地方,美本也不是“出国镀金就能逆袭人生”的捷径,机构更不是闭眼投钱就能换回offer的保障。
现在不是“危机中的机会期”,而是“不进则退的生死期”。每个留学人都必须自己选路,选得准、选得狠,还要跑得比别人快。
留学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盲目跟风。看清趋势、理性规划,才是当下最该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