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命令,宣布恢复对伊朗石油出口的“最高级别制裁”,要求“彻底切断伊朗石油收入”,并授权美国财政部对任何购买伊朗原油、与伊朗能源企业交易的主体实施次级制裁。
特朗普声称,伊朗距离拥有核武器“太近了”,美国有权阻止伊朗向其他国家出售石油。
该命令旨在阻止伊朗获取核武器的所有途径,并对抗伊朗的“恶意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美国将如何具体实施这一目标,或是否能够成功。
美国国务卿在声明中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让伊朗石油出口归零。任何国家若继续购买伊朗石油,将面临被切断美元结算体系的后果。”
据路透社的油轮追踪数据、以及商业和政府机构的估算,在过去四年中,由于制裁执行松懈和逃避制裁,伊朗每天增加了约100万桶石油出口量。切断伊朗的石油收入将进一步损害该国的财政状况。由于缺乏投资、货币贬值和工业陷入困境,该国已经面临电力短缺的问题。如果石油收入减少,这些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油价上演“过山车”行情
此前,路透社最早了披露美国国务卿将修改或取消对伊朗制裁豁免消息,国际原油市场应声剧震,油价短线剧烈波动。
4日早间,受贸易摩擦及OPEC+产量政策不确定性影响,WTI原油日内跌幅一度扩大至3%,报70.93美元/桶,为2024年12月以来首次跌破年度收官水平;布伦特原油同步下跌2%至74.38美元/桶。
制裁令落地后,市场对供应中断的担忧迅速发酵,WTI原油跌幅收窄至0.6%,报72.4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一度转涨,最终收于75.12美元/桶。
价格波动凸显市场对制裁实际效力的分歧:若美国成功压制伊朗约100万桶/日的出口量(占全球供应1%),可能打破当前脆弱的供需平衡;但若制裁执行不力,油价或重回下行通道。
制裁效力存疑,长期风险积聚
高盛:“美国难以单边实现伊朗出口‘清零’,预计实际减少量约50万桶/日。若OPEC+不增产,三季度油价或突破85美元/桶。”
瑞银:“制裁将加剧市场波动,但全球经济放缓背景下,需求侧疲软可能抵消供应风险。”
能源智库ClearView:“特朗普政策存在矛盾——压制油价需增加供应,但制裁伊朗本质上是减少供应。这种‘走钢丝’策略可能反噬美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