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痴迷跳舞,中年远赴墨尔本创立学校,晚年静心编写自己的人生回忆录,何锦涵的人生就像一支优美的舞蹈,不畏苦累,不怕疼痛,于起起落落间自在轻盈地转动着舞步,跳出自己的生命活力。
争取机会
何锦涵在北京海淀长大。自幼儿园起她就喜欢跳舞。尽管父母忙于工作,没有送她去专业院校学习,她还是自己主动争取机会,到少年宫里自学舞蹈。
为了加强自己的舞蹈功底,上中学以后,何锦涵参加了学校的舞蹈队,平时也经常参与北京舞蹈学院开设的短期专修课程。她的艺术技巧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
“我记得当时表演了一支舞蹈,配乐是《再见吧,妈妈》。我演的是妈妈,一个小伙子演战士。我们这段双人舞演得还挺感人的,大家看的时候都流眼泪。”何锦涵回忆道。
后来,何锦涵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的幼儿园工作,从事幼儿舞蹈教学。她根据人体的头部、肩部、胸部、腿部和腰部等各个部位的特点,用有趣的动作,编成了一套儿童健美操。
“这一套儿童健美操后来被列入了新世纪教学科目里。我上次回中国,在北京西单的新华书店里还看到了我的编舞书籍。”她开心地说道。
由于年龄的增长,何锦涵不能再高强度跳舞,逐渐转向了中老年运动。在学习木兰拳的过程中,她发现光是练拳容易伤膝盖,于是把木兰拳和舞蹈艺术结合在一起,编了一套中老年双扇健身舞,很受欢迎。
澳洲再舞
20世纪90年代,何锦涵来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初来乍到的她以为自己可以直接靠舞蹈谋生。她先是租了一个舞蹈场地,后来又找到了报社做广告。但出乎她意料的是,那时根本没有人来学跳舞,当地华人大多在忙于打工挣钱。
何锦涵的舞蹈事业只好暂告一段落。
“我刚来的时候不会英语,也没有钱。我只能先给人打下手。一边在餐馆洗碗、倒垃圾,一边学英文。忙碌一天,我浑身骨骼都酸痛,回家就痛哭。”何锦涵回忆道。
2003年初,何锦涵参加了当地华人春节活动。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我就看到了他们在台上系着绸带、扭着秧歌,或者是拿几把扇子飘飘,跳两下。没有人跳过真正的中国舞蹈。后来我上台跳了自己原创的中老年双扇健身舞和敦煌舞,台下观众说,哇,怎么那么专业。然后就有一个校长过来问我愿不愿意到学校来教舞蹈,于是我就在当地学校教舞蹈了。”那时她已经有50岁了。
后来,何锦涵自己创办了锦涵舞蹈艺术学校。她分年龄段,用不同的技巧、不同的舞蹈来教学生,并经常带学生外出表演。当地人看到演出的水准很高,就强烈要求她教成人舞蹈。“那是我第一次办成人班,学员连左踏右踏、前后移动重心都不会,我就一点一点地把他们教会了。”何锦涵介绍道。
用心感受
何锦涵指导学生用心感受每一个舞蹈动作,用表情和肢体动作把舞蹈的内容表现出来。她经常跟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愿望,然后和家长配合把孩子教得更好。
她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基本功,常常跟孩子说“你如果想把舞蹈跳好,你一定要慢慢压腿”。当有孩子压腿成功了,其他没有成功的孩子就会着急。何锦涵就会激励她们:“如果你想跟她跳得一样美,就要吃点苦,不要怕疼。”
每逢舞蹈演出,何锦涵都会亲自制作道具,确保每个细节都尽善尽美。《茉莉花》舞蹈演出需要扇子道具,她就自己购买舞蹈扇和布料,再往上面喷彩色液晶,喷完以后晾干。“在墨尔本的演出现场,一开始是黑灯,孩子们在上面做造型,从观众席上看过去全是闪亮的液晶,舞台视觉效果很好。”何锦涵回忆道。
还有一支叫作《蝎子舞》的舞蹈,舞蹈演员们胸前要挂一个小鼓。何锦涵就在网上购买了圆筒,一节一节截下来,然后用红布包好,再在红布上印出一个个蝎子,最后做成了漂亮的鼓,在演出的时候特别吸引人。
“不管是编舞、剧目,还是其他的演出,我都要看很多内容,研究潮流和趋势,然后琢磨自己怎样才能把舞蹈编好。”何锦涵介绍道。
何锦涵一生都在用自己的热情、汗水和才华,创编一支支美妙的舞蹈,传播中国舞蹈艺术。今年,她已经70岁了,每天在家静心读书,学习写作,先开始写一些小故事,最后写成一个大故事,关于她逐梦舞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