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泾古镇旧影,住宅多按前街后河布局
临水而居,没有旅游性古镇的喧嚣,极少浓浓商业味的商铺,走进泗泾古镇,初看似乎仍有点杂乱,因为不少地方仍在修复,然而,修复好的宅子却是满目古韵,春日的阳光洒在河边,映着河边的柳丝、古松与不远处的安方塔,清新,古朴而沉静。2021年3月,泗泾古镇入口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图
曾孕育了元代大儒陶宗仪、民国时期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报界巨擘史量才等名人的泗泾古镇,在历史曾经有着“百业辐辏,户口繁盛,街巷纵横,桥梁相望”的盛况。由于历史的原因,虽然不少建筑早已衰败,但这里仍拥有54处保护建筑、80多处具有保留价值大宅院。2013年初,经国家六部委评审认定,泗泾下塘村被列入全国第一批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之一。进入2017年,在松江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泗泾古建筑的文保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推进,位于古镇入口的程宅、管宅、孙士林宅三座建于明清时期的古宅先后完成了动迁、修缮和业态导入等工作。泗泾古镇老街新修复完成更新的老宅,也被命名为“三宅又一生”,事实上,他们成为了泗泾古镇历史建筑更新再利用的“样板间”。“三宅又一生”外景(局部)
“南村”、“映雪”见证的千年人文杜琼 《南村别墅十景图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杜琼 《南村别墅十景图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杜琼 《南村别墅十景图册》之一 上海博物馆藏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左右,享年八十多岁的陶宗仪离世。而在这一时期,泗泾已成为了松江东北部的一个粮食集散地,一个繁华的水乡集镇。清乾隆年间,泗泾设粮署,为松江四大仓储之一,此后,以米市著称的泗泾古镇一直是松江东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南村映雪外部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图
南村映雪内部
与一般网红打卡书店不同的是,“南村映雪”的古砖旧瓦,木构建筑,在修复中都尽显古韵古朴,自然而不刻意。沿街而立外墙上斑驳的旧影,兀自伫立在大门一旁的电线杆,三三两两停靠在门口的交通工具,貌似这只是一处对外公开的藏书人家。推开半虚掩的红褐色木门,走下两级石阶,即进入一栋三进院落的老宅。在书香的萦绕下,记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径直走到第三进与第二进之间的中庭,穿过以白色鹅卵石和不知名植物打造的枯景山水,再依次走过第二进的咖啡屋、第一进的大门,站在杨柳依依、水波不兴的烟雨长廊上,感觉一路什么都没来得及体验,却又仿佛走过了一个春秋。而在回到书店的路上,不经意看到周边墙壁挂着的写有“保留”二字的木牌,才回想起来此之前,在相关资料上翻阅到的一张张老宅修缮前的老照片。泗泾旧貌
泗泾旧貌
匠心精工的“三宅又一生”泗泾旧影,是四水交汇之地
事实上,历经岁月变迁,原先的“泗泾三宅”的破损程度严重:屋顶漏水,维护结构残损,部分木梁架有火烧痕迹,瓦片和窗户残缺不全;沿河商业街功能完全丧失,违章搭建破坏整个沿河空间,原本贯通的骑楼街长廊被加建建筑截断。泗泾古镇的骑楼街长廊被加建建筑截断
2017年6月,泗泾古镇首批启动修缮的文物保护点——泗泾三宅的文保修缮工作启动。修缮完成的泗泾古镇骑楼街长廊
三宅改造前(左)与改造后(右)对比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三宅内所有的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钉子,所有木柱墩接、地砖、屋面小青瓦铺设都是古法操作,油漆采用明火碳烧法,以延续明清老宅木质结构的风骨。为了让重修的文物保护建筑保留老味道,泗泾古镇还专门从浙江请来了一位有着深厚木艺传承的老木匠团队在这里,从传承数百年的古老木工技法“校蔑”,到木刻雕花,老木匠的活儿让人惊叹不已。其中的木雕,以纯手工制作,一干就是大半年。此前有人问:“这活交给机器完成不是快得多吗?”他回答说:“机器雕出来的花饰千篇一律。人的心情每天都不同,即兴雕出的作品情感也不同,更有生命力。”工艺深厚的老匠人在泗泾进行细木雕刻
据设计方介绍,在修复中,他们还通过理清建筑的年代和质量,对传统木结构建筑予以保留,对八九十年代搭建的质量较差的房屋进行拆除,在拆除出来的空间设计新的建筑,在保持可识别性的同时,风貌上和历史建筑保持协调。孙士林宅内的展出的牌匾
孙士林宅内的历史建筑木构展件
泗泾镇相关负责人在考察修缮好的古宅
程氏宅在修复后则成为一间茶馆,兼有雅集、艺术中心的功能。“三宅又一生”内部展陈
“‘三宅又一生’打造完成之后,我特别清楚地记得有一天早上六点多钟,从浦东来了一位老先生。我就问他说‘老先生你觉得我们这三个宅子怎么样?’他说‘挺好的,跟其他古镇不太一样’。我觉得这个不一样就是给了我们很高的评价了。这种不一样实际上就是不浮躁、不闹腾,让人觉得很舒服。”罗敏说,“像其他古镇满大街的特色小吃,泗泾也会有,我们会专门拿出一个宅子做成一个民俗文化馆,到时候泗泾古镇的特色小吃,包括广利粽子、阿六汤圆、豆腐、米糕等都在里面。”泗泾古镇的食品包装设计
名人故居的修缮与“文化活力古镇”马相伯(1840-1939)
据松江区相关文献记载,生德堂原系马氏祖上所遗房产。自1882年马相伯的胞兄、深得李鸿章赞识的淮军将领马建勋去世后,其母亲沈氏便将祖上遗留的田地房产均分给了马相伯和其弟(巨著《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凡坐落在松江、青浦的地产、房屋,一应分给马相伯继承。马相伯便以此计3000亩田产,于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捐给教会创办“震旦”学院。光绪三十一年乙已(1905年)之春,法国神父背约侵夺教育之权,毁马相伯所亲定的教育章程而不顾,是年秋,马相伯带着患病之身四处奔走,终于觅得吴淞提镇行辕为临时校址,毅然辟建复旦公学(即今复旦大学)。友人纷纷祝贺,有时任娄县七宝乡乡长、马相伯的挚友、书法家张秉彝(字浦泉)挥毫题赠“生德堂”一匾,拥升泗泾故居厅堂之上以示敬贺。“生德”一词典出《荀子·致士》:“生民,以德教生养民也。”意为硕彦大德者以道德知识使生民得到良好的教养而成国之才。马相伯故居修复时
这一见证近现代高等教育的故居2002年11月由泗泾镇人民政府修复后对社会开放,由当时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马衡题写馆名。2011年6月,由泗泾镇人民政府斥资近百万元,按照“修旧如旧,以求其真”的科学修缮原则,再次对马相伯故居进行维修。并于2012年9月18日重新对外开放。目前正在进行的则是三期修缮。史量才
史量才(1880-1934)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和报业巨子,知名爱国人士。民国初年,史量才先后创办两所学校——泗泾第一所小学“养正小学堂”和女子蚕桑学校,开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先河。1912年,史量才与南通实业家张謇等合伙筹资12万元收购《申报》出任总经理,《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在民国时期影响巨大,曾是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1934年10月,因胃病复发,史量才前往他在杭州的寓所秋水山庄疗养。11月13日,在由杭州乘汽车返沪途经海宁翁家埠附近时,史量才先生遭军统特务伏击,中弹遇害,时年56岁。旧时申报馆大楼全貌,史量才主持修建,1918年建成使用 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1934年11月14日,《申报》以大号字报道了史量才遇害的消息
据当地文史资料记载,史量才七岁时,因其母去世,他由其在泗泾经营史太和堂药店的父亲史春帆带到泗泾始居。年幼时的史量才从泗泾当地塾师戴葵臣读书,至21岁时到杭州蚕学馆求学,以后断断续续居住到其父史春帆去世为止,史量才与泗泾结缘40余年。民国23年(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其夫人庞明德后曾隐居在泗泾故居。史量才在世时,此处曾先后聚集过王纯根、杨非柳、黎烈文、郁达夫、陶行知、曹聚仁等一大批社会名流,在这里忧国忧民畅谈国事。二进建筑立面
史量才故居初建时还有小森林、游泳池等设施,现已不复存在。二进建筑剖面图及对应建筑部位
“在修缮过程中,修缮者在与建筑纹理的触碰中感受着史量才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匠心修复,延长建筑的生命,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匠心之处、用心之处。”据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介绍,“这次设计也修正了2011年修缮时的不足,门窗油饰恢复了传统做法,修补后门窗直接做两道桐油,将建筑原立面色彩展示出来,充分体现出建筑的艺术价值。墙面修缮也是此番修缮的一大工程。 装饰细节修缮中,比如琉璃窗的修缮,则是寻找对应的花色琉璃片进行精心修复,即使原窗的海棠纹正斜不一,难以模仿,修复后,游客在观赏时也难以分辨新旧。比如驻守在屋脊上方的两只石狮,在风雨的侵蚀下,由棱角分明到柔和圆润,在修缮时为它们刷上一点憎水剂,以减慢其风化的速度。”修缮后木门
据介绍,由于史量才与《申报》的渊源,泗泾镇将与上海报业集团就史量才故居的提升改造与展览陈列进行合作,用展览陈列讲好史量才与《申报》的故事,讲好上海海派文化发展的故事。泗泾古镇以史量才故居为中心,目前也正在规划打造上海报魂精神的寻根地、上海媒体人进行新闻观学习的实践基地,让史量才故居成为媒体人寻找初心之地,展现上海报业新闻相关历史,包括对当下报业的转型与重要新型媒体品牌的呈现展示,也在泗泾古镇的规划之中。史量才故居
“上海的报业与新媒体在国内是有着领先之列的,而泗泾由于《申报》的原因,有着浓厚的媒体基因与历史渊源,这在全国的古镇中是独一无二的。”张晔介绍,前不久松江区泗泾镇党代会提出了“科创绿洲,活力古镇,宜居新城”的目标,古镇是文化之根,修缮只是第一步,古镇的活化更是一篇大文章。结合名人故居与《申报》渊源,注重呈现中国新闻媒体的历史与当下活力,通过继续引入有着真正特色的人文与艺术项目,做到“文化活力古镇,静雅魅力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