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陕西延安5月21日电 (党田野)仅用一把剪刀,孙殿珍便能在普普通通的纸张上,修剪出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在剪纸艺术家们一双双“化腐朽为神奇”的巧手“点化”下,借着文化交流的“东风”,曾经“扎根”黄土地上的安塞剪纸,如今也被更多人了解与亲近。
近日,“百年辉煌看陕西”2021两岸媒体采访团来到了陕西延安,对当地原生态艺术进行探访。在延安市安塞文化艺术馆里,孙殿珍等当地剪纸艺术家展示了安塞剪纸技艺。剪刀在手中上下翻飞,不多时,十二生肖便跃然纸上。
游客观看安塞民间绘画作品。党田野 摄
延安市安塞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先后被命名为“腰鼓之乡”“剪纸之乡”“民间绘画之乡”“民歌之乡”和“中国曲艺之乡”。在安塞文化艺术馆,设有民间剪纸艺术、民间绘画、安塞民歌、安塞腰鼓等多个展区。
记者了解到,安塞剪纸是流行于当地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多为家庭成员、邻里间口传心授。安塞剪纸受新石器时代彩陶、汉代画像砖、唐宋雕塑绘画的影响,形式多样、风格淳厚,被誉为“地上活化石”。
安塞剪纸艺术家孙殿珍正在创作。党田野 摄
生长于安塞的孙殿珍,研习剪纸已有数十年时间。“小时候看村里的大妈大婶一起剪纸,当时我就觉得很好看,自己就想尝试下,这一剪就剪到现在,不少外国人都看过我的作品。”孙殿珍称,手里的这把“金剪刀”不仅改善了她生活,更让她走出了黄土地,开阔了眼界。
安塞腰鼓是陕北黄土高原的文化象征之一,与剪纸、民间绘画合称“安塞三绝”。安塞腰鼓可由几人或上千人共同表演,身穿白帽红绸的鼓手在激扬的黄土中跳跃,腰间的鼓声与奔放的脚步声互相交融,气势磅礴,展示出当地民众朴素而豪放的性格。1996年,安塞区被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冯家营村的广场上,刘子祥所在的安塞腰鼓队开始了全天的第二场表演。鼓槌刚落、鼓声响起,顿时吸引了在场观众的目光。
安塞民间绘画作品。党田野 摄
“打腰鼓很简单,但打好却很难,不光需要体力和反复训练,更要保持对它的敬畏。”刘子祥告诉记者,打腰鼓的时候,要心无杂念,只有享受表演的纯粹,才能将西北人的热情奔放展现出来。
从儿时的耳濡目染到如今,40多岁的刘子祥对安塞腰鼓有着自己的理解。对他而言,打腰鼓不仅是一个人或者一辈子的事情,需要吸收更多“新鲜血液”。为此,刘子祥在工作之余,与当地几位鼓手一起开了免费培训班,定期教当地的孩子们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表演。 张一辰 摄
“现在延安生态越来越好,那种在漫天黄土里表演的震撼场景将来也许会消失。但无论怎么变,曾经顽强、奔放的精神不能丢。”刘子祥说。
在剪纸艺术家孙殿珍的工作台上,除了惟妙惟肖的人物和各种花鸟鱼虫剪纸作品,汽车、家用电器、高科技产品等形象也逐渐丰富了起来。在孙殿珍看来,生活场景、艺术题材的改变,并不会使黄土文化变质,反而会使其包罗万象,生机勃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