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摄影:卢绍庆
在藏家和相关学者辛勤搜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一系列的准备酝酿,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白谦慎教授为学术顾问、薛龙春教授精心策展的“三吴墨妙”大展,终于拉开帷幕。而在薛先生主编的同名图录前,有其题为“明代江南的文人与书法”的长文专论,开篇便揭出此次大展的学术目的和意义,以及相关延伸的地域概念:徐有贞《水龙吟词轴》
此次展品中的徐有贞草书自作《水龙吟词》大轴,即是其退官返乡不久,与相继致仕归里的祝颢、刘珏诸友同游灵岩,吟咏抒怀后趁兴挥洒、特赠“石田(沈周)亲家”的精品巨制,《石田先生诗钞》中曾有述及,明人俞弁所著《逸老堂诗话》更在记述徐氏游灵岩赋此词时,称“此词脍炙人口,盛传于世”。图录中并有龙德俊先生据林霄、李会军两位先生各撰的相关文章改写而成的解读文字,可助品赏。若从现场展挂的原件一眼望去,那随兴流荡的点画书写、一泻而下的通篇体势,又让人对其畅述胸臆、慷慨心声的词作内容,有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视觉直观;而当年诸老登高联唱、引领风雅的场景,也许由此能给人以更加丰富的想象,并得与史传文字,印证互观。吴宽《致王鏊札》
并进一步指出:“应吴宽之邀为周庚撰写祭文,对于参与者来说,或可看作一次特殊的‘纸上雅集’——以同题写作这一与往常雅集相似的形式来寄托共同的情怀——对故人的追思,同时也一如既往地表达对这个雅集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祝允明内、外二祖祝颢、徐有贞,妇翁李应祯,皆吴中名流,且均与吴宽、王鏊以及刘珏、沈周等交好雅善,多有往还;祝氏本人虽年方三十,但也已经和同辈中名士都穆、文徵明、唐寅等一起,崭露头角,故其追随前辈,应该早已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梦游莺花洞天记》祝允明
作为书法史上“吴门四家”之首的祝允明,此次大展及图录中,共有六件作品,数量不少,卷轴册页、信札小品皆备,且多精佳。其中那幅《梦游莺花洞天记》楷书大轴,尤令人瞩目。此为弘治壬戌(十五年,1502)七月,四十三岁的祝允明到南京时,“因寓宿于故人大金吾一江令公之第”,遂为主人作此长篇赋文并精楷书成,文辞华美,笔墨遒丽,高大气派。据图录中高明一先生的解读文字介绍,“一江公”名叫黄琳,少祝允明十岁,是当时皇帝派驻南京的锦衣卫统领,其伯父黄赐,曾任司礼监,父亲黄靖庵(名不可考)任禁军,皆为权势显赫的中贵。故高先生最后指出:“祝允明在半月间绞尽才华,极用典之能事制作赋文来迎奉黄琳,除其收藏来自御府且以宋人书法为多,是祝氏学习宝库外,黄琳显赫的背景,或是弘治五年(1492)始中举人的祝允明的终南捷径吧。”因忆将近三十年前,笔者为拙著《祝允明年谱》出版之际所作的序言中,曾写下过这样的想法:《梦游莺花洞天记》(局部)祝允明
而祝允明与黄琳这样的中贵权宦及其家族的交往,恰是一个极有意思、又很值得关注的个例,惜囿于当时的条件学识,仅据相关著录,在弘治十五年(1502)谱文中系录了谱主为贺黄璋夫妇生辰而撰书《偕美赋》一事,且不详黄璋生平事略,更不知其即为黄琳仲兄。而系于同年的《一江赋》,亦仅知为上海博物馆所藏祝氏书迹,也因无缘获睹,未明是为黄琳而作,均属憾事。不过,在日后的读书中,又曾于清人王应奎(1680——1757)的《柳南随笔》内,看到过这样一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