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孙鸣一
2021年6月17日下午,“心静手闲试涂鸦——孙鸣一水墨画展”在书画频道美术馆开幕。展览汇集孙鸣一水墨画精品力作近百幅,突出呈现了艺术家在绘画艺术创作方面的造诣与心得。
展览主题“心静手闲试涂鸦”由艺术家友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提出。“徐天进教授比较了解我日常的生活方式,他看到我画画很悠闲,会画画但是从来没有想过要走市场,就是顺着自己的心境去画,所以提出了这样一个主题。我觉得很符合我个人的心性,因此很喜欢这个主题。”孙鸣一说到。
枝头红意 45x48cm
藤花垂青 100x55cm
鱼乐 70x35cm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逾40年。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教授苑天舒这样评价孙鸣一的作品:鸣一的画,常有一瞑鸟,于不择而择之处,“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如《庄子》中颜回之坐忘。这些天地皆忘的瞑鸟、睡鸦,观画者所观,不是它们睡觉,而是通过它们观向生命的“见独”。《庄子》中:“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瞑鸟、睡鸦,无听无视,若在太虚幻境。鸣一涂鸦,于草木树石中,若有若无,无所用心,一派“心斋、见独、坐忘”的天真之象。
孙鸣一笔墨娴熟,他早年临摹过古人画,初以古人师,后以造化师。章法、布局及气韵,似乎与这个浮躁的时代没什么顾怜。在苑天舒看来,“孙鸣一有点像孟子所言‘声闻过实,君子耻之’。他对虚名没有一点兴趣,我常常戏谑他只知照顾案头之画而且照顾得如鸡抱卵并抖擞了令人扼腕的一身好功夫。”
达忘 137x69cm
听秋 131x66cm
幽兰 100x55cm
谈及逾四十年研习中国画的笔墨心得,孙鸣一告诉记者,“中国画的笔墨从宋元两代传承至今,传统的笔墨章法、程式已经基本固定下来,要突破起来非常困难。今天的中国画和水墨画,要从传统中走出来,可是在走出来之前,我们一定要先走进去,深入描摹体会。我认为,能够在中国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再往前走一点点,已经很难得了。我在画画时也不会想太多,画画是我充实生活、调节心情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只要一画起画来,什么都可以忘掉,就像中医说的,气脉顺了,心情、身体就好了。”
观孙鸣一的作品,他时而以干裂秋风之笔来画枯枝疏叶或萧瑟山峦,笔墨潇洒疏秀;又以脱略形迹的禽鸟或点景人家,来镇住满纸生风之韵,使画面顿生微妙的动静变异;时而他又笔遒墨酣,以润泽墨韵的团块与大块空白形成鲜亮的比对,笔墨略见苍厚而不显板滞;时而他又以疏秀的线条与色墨润泽的团块互为穿插,让具象与抽象、沉厚与轻盈互为映衬,使画面别生神采。
北京大学教授李中华
在北京大学教授李中华看来,清雅脱俗、空灵禅静是孙鸣一作品的最大艺术特征。“他的画我觉得不完全是传统的,他有现代的意味,画面流动着一股气韵。这股气韵使他的画看起来就像活的一样。他的笔墨用笔线条简约,虚与实、具象与抽象、传统与现代都达到了和谐统一。此外,他的性格很稳定,非常地不功利,我觉得这一点也是他的作品之所以空灵、雅致的关键所在。所谓画品如人品。”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梁永琳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梁永琳认为,中国画有传承久远、厚重的传统,这种传统导致艺术家想要推陈出新变得很困难。“第一次看孙鸣一的作品,让我联想到杜甫的两句诗: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我认为孙老师没有固守中国画的传统,他虽然有传承,但也有自己的追求。他的画面从笔墨结构、笔墨关系、用笔用墨、工写兼备等方面都做得不错,这种探索精神我认为值得全美术界的朋友吸取借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画作与人生“循道而趋”才是安顿的、至乐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知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从宇宙生命的本原处得到重生的智慧。这些画作或许能使观画者,在优游自在、徜徉自适的心境中,得见那与物冥合、与物为春的精神境界。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6月27日。
关于艺术家
孙鸣一,1957年生于上海,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画展,并在海内外一系列专业刊物上刊登。
1983年 作品入选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上海青年作品展览。
1988年 于日本东京举办孙鸣一画展。
2003年 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
2003年 受特邀,作品参加全国政协书画室和中国文联牡丹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当代咏竹书画艺术大展。
2003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孙鸣一画集》
2004年 作品入选美国加州艺湾第二届美术展览。
2010年 作品入选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国省区活动周艺术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