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2019年,嘉兴市就火车站及人民公园等周边区域开展一系列提升改造。从2020年6月开工起,经过1年的改造,如今人民公园的自然环境延展至火车站的站前广场,改变了旧车站与公园之间割裂而混乱的关系;与此同时,火车站设计为地面一层、地下多层,在提高片区运行效率的同时,试图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态。这些项目由建筑师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他表示,“在嘉兴这个有特殊意义的城市,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及定义空间模式。我们是否能突破那些常见的追求宏大纪念性的恢宏建筑,而让它们成为具有交通功能、自然生态、文化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嘉兴火车站及南湖城市鸟瞰,摄影:CreatAR Images
复建老站房嘉兴站历史影像
1909年的嘉兴站影像
为了致敬历史,在嘉兴火车站的改扩建项目中,MAD决定1:1复建老站房,并在新站台上重现忠于车站站台历史面貌的雨棚、天桥。为此,他们邀请了古建专家、学者等,对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及《嘉兴市志》中残存的线索进行分析和数字复原,以求忠于老站房历史原貌。整个复建站房外立面为青砖,砖柱、线脚及门窗发券为红砖。复建所用的21万块青红砖均以南湖湖心泥为原料,在嘉兴当地非物质文化砖窑烧制。同时,根据轨距并利用透视原理推导雨棚、天桥、月台、站房之间的关系和尺寸,重现历史站台雨棚及天桥。嘉兴火车站,摄影:CreatAR Images
如今,复建后的站房成为文化历史展示厅,不再具备主要火车站房功能。澎湃新闻记者看到一系列影像以及模型呈现了火车站的变迁,还有不少资料则讲述了本土的历史和名人故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马岩松表示,这种复建的意义不在于功能的还原,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上,是否能够引发人们对于场所历史的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说,复建后的站房依然是“真实”的。“它依然是有历史图像,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和新的空间产生关系,这一点在我看来非常重要。”嘉兴火车站,地下“时空隧道”,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嘉兴火车站,摄影:CreatAR Images
和老站房所用的红砖不同,新站房室内整体设计为白色极简风格。候车厅、吊顶、地道墙面采用阳极氧化铝蜂窝板,以实现吸音降噪。新站房的屋顶全部使用太阳能光伏板,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110万千瓦时电,相当于每年减排约1000吨二氧化碳。马岩松表示,新与旧可以在视觉上具有各自完全独立的特征,材料也各不相同,但是又必须在空间上能够必然地联系起来。而在如今的嘉兴火车站,自然光从天窗和一层玻璃幕墙往地下候车大厅倾泻,旅客在候车厅内,抬头就能见到地面的复建站房的历史风貌,新老站房对望而共存。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成为城市空间嘉兴火车站,摄影:存在建筑
“很多城市的火车站都非常大,自成一体,它跟城市割裂,不能融合,又要凸显自己的尺度,让人觉得特别迷失。”马岩松说道。因此,他希望设计一个低矮的、没有夸张形象的车站,而老站房建筑的尺度恰好为他的设计提供了这一框架。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嘉兴火车站,摄影:奥观建筑视觉
在嘉兴火车站的设计中,火车站的功能不只是交通通行,仍在建造中的站前南广场将包含七座承载人文商业、酒店功能的建筑、以及紧邻新站房占地约1公顷的中心草坪。中心草坪将举办音乐会、艺术节、惠民市集等室外活动。此外,此次火车站改造共栽种了包括榉木、香樟、桂花等超过1500棵树木。榉木完全成型后,树冠将相连覆盖整个站前北广场。在马岩松看来,火车站应该超越实用主义、功能主义,从市政建筑、公共建筑转化为人文城市空间。嘉兴火车站,摄影:CreatAR Images
和MAD的许多项目一样,改造后的嘉兴火车站已经凭借其视觉效果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大量传播,而难免被人归入“网红建筑”之列。马岩松并不担心自己的建筑成为“网红”,在他看来,对于“网红”的批判是对于个性的一种围剿,能够被人关注的建筑必然区别于“平庸的环境”,因此无论品位如何,都能够引发更多的探讨。“我认为它是对权力的一种抗争,”马岩松说道。“无论大小,如果一个项目能够建立在批判基础上,涉及到更大的问题,我就愿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