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进入展览,徐晓虹的《李大钊像》(1988)和章永浩的《陈毅像》(1979)两件雕塑颇为瞩目,再望向墙面,石奇人所绘陈独秀、李大钊的《先驱者》(1998)、邱瑞敏描绘陈毅的《待到雪化烂漫时》(1976)……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门类对于历史人物的描绘透露出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开启的百年历程,通过人物肖像一一展现。展览现场,徐晓虹《李大钊像》1988 雕塑
石奇人《先驱者》1998 油画
邱瑞敏《待到雪化烂漫时》 1976 油画
陈毅像、聂耳像等城市雕塑,以平视视角细节展出展览现场,章永浩《陈毅像》1979 雕塑
同样可见细节的是张充仁的《聂耳头像》(1983),这件作品是淮海路复兴路街心花园中《起来》(聂耳全身铜像,落成于1992年)的雕塑小稿之一(另一件为《聂耳躯干》)。张充仁人物雕塑力求“取其貌而肖乎其人,塑其型而不遗其神”的艺术特点与精神气质也在头像小稿中显露。张充仁 《聂耳头像》
张充仁是中国第一代留学西方的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奠基人之一,1931年他前往布鲁塞尔皇家美术学院学习,《丁丁历险记》中的虚构人物“中国张”就是以张充仁为原型创作的。章永浩的老师刘开渠也是第一代留法艺术先驱,他1928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学习,刘开渠曾回忆留法归国拜见蔡元培,适逢鲁迅也在,鲁迅对刘开渠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过去是给菩萨塑像,现在轮到为人塑像了。”林森,《彭湃》,2017
“为人塑像”的理念在贯穿在展览中,展览中的雕塑作品还包括有《鲁迅与柔石》《井冈星火之连队建党》《抗洪英雄》《搏洪救亲人》等。展览现场的雕塑《井冈星火之连队建党》
承接新兴木刻之风,杨可扬、黎鲁等显版画发展黎鲁 《童汉璋像》1943
黎鲁创作的年份也正是1943年,而出生于1921的黎鲁自己的人生也与百年历程相系,他早在1938年便参加革命,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兼连环画编辑室主任,也是1957年《三国演义》从绘制到出版的见证人之一。杨可扬 《雷锋像》1963 木刻作品
展览中,俞启慧1961年的成名作《战友——鲁迅与瞿秋白》也颇为难得。当时的他仅27岁,受赵延年等新兴木刻前辈的影响,运用黑白面积及线条的对比,将鲁迅与瞿秋白这两位革命战友的情谊与志同道合的理想表现得内在而深情。作品承载了浙派版画大黑大白的布局与概括特点,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上乘之作。俞启慧1961年的成名作《战友——鲁迅与瞿秋白》。
承上启下,以肖像记录历史和时代谢之光 《杨怀远》1966 中国画
到了当下,更年轻的一代也继续为时代英模等造像,他们的笔下有“国之栋梁”,也有普通人身影,尤其一些2020年与抗疫相关的作品,让观众在此看到了医务工作者的伟大,也看到了每一位普通人的付出。展览现场,记录普通人中的无名英雄。
描绘书写他们,不仅是记录厚重的历史、歌咏高尚的形象,也是昭示来者。肖像之中,那些远去的身影又逐渐清晰生动起来,他们是革命先驱,胸怀志向;他们是时代英模,舍己为人、奋斗不息,用奉献和担当换来人民的欢怡;他们是科技巨擘和文艺巨匠,钻研耕耘、激情澎湃,用智慧和创造换来科技的进步和精神的丰盈;他们是最美奋斗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信仰、无私奉献,他们是历史记忆的永恒、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生命品格的升华。鲁丹《一代女将胡兰畦》 2015 油画
注:此次展览由长三角美术馆协作机制、刘海粟美术馆、苏州美术馆共同主办,展览将持续至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