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策展人苏丹在2021年8月23日举行的“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开幕式上的发言——
文/苏丹
在艺术博物馆中展示文献是具有挑战性的,但是作为策展人手中的法器有二:一是史料,二是空间。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史料、档案是展览的内容和精髓,它们是历史最直接的物证。这些对于艺术博物馆来说至关重要,首先不得有假,不得掺假,更不得造假。“真”是历史叙事的基础,除了知识和历史信息价值以外,史料的力量又和其物质本体有关,完整亦或残缺,衰变亦或完好如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应得到充分的表现。展览是一个激发历史档案说话的剧场,所以话不仅要讲得生动、清晰、有逻辑,还要有腔有调。糟糕的档案馆会成为珍贵档案的坟墓,但一个好的展览,即使是采用了墓园的形式,却是尘封档案的一次了不起的解放和重生。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展览的空间永远在追随史料,尽管本次展览的展厅空间要先于这个展览而存在。众所周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建筑师马里奥·博塔是做教堂起家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人们都说他所设计的空间具有一点挥之不去的神性色彩。这也是开馆以来,许多知名艺术家、建筑师愿意来此做自己的展览的重要原因。但我们依然要在这个强大形式之下努力创新,要为“栋梁”争取话语权利。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同时空间语言还要应和叙事的节奏,甚至以空间带动着叙事的节奏;品质上乘的空间叙事的语言一定是具有诗性的,那么何谓诗性呢?我以为它来自内容和空间的相互吞吐,来自空间对内容主动性的反噬。终于,当均衡的曙光出现时,线性的叙述就会变得豁然开阔,长篇累牍的表述、青灯黄卷下的查阅也会变得洒脱和愉悦。更重要的一点是,展览的空间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展厅里两个黑盒子是体量组合之中的王者,是空间中的虫洞。它们超越了地理,展台形式上的隐喻则让对话超越了阴阳两界,穿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艺术博物馆的空间有一种权力,它是一个制造艺术、历史、个人神话的所在地。当下许多展览都热衷于此。
然而,我觉得比制造神话更难的,乃是让已经成为神或者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在此回归人本。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的观众是怀着一颗瞻仰之心来到此地。对于本次展览的主角梁思成先生就是如此,我们要从大众传播的故事演绎中,从不着边际的野史中将梁先生解救出来,让大众和学界看到一个客观真实的梁思成。我一直以为平凡和伟大的逻辑向来如此,先有平凡再有伟大。(图文提供: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展览现场
苏丹《艺术博物馆中的文献展》手稿
阿年导演在墓园祭拜
展览布置现场
展览布置现场
展览布置现场
展览布置现场
“栋梁”展览主创团队(从右至左:苏丹 刘畅 王南 刘徽建 王晨雅 马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