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展览现场
“存在之境:当代艺术展”展览现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表示,本次展览选取部分艺术家作品以“存在之境”为主题组成展览,试图揭示中国当代艺术直面生存经验的状态,借以观察艺术家个体感受,勇于尝试新形式,不断追求艺术表现的特质。通过这些作品展示,可以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截面。希望观众通过这个截面来体会艺术家的情绪,他们的喜好、冲动、意愿、想象,他们的纠结、困惑和疑虑及期待,进一步推测他们在整个中国当代艺术格局中的贡献与影响,领会艺术家的个体思考及当代艺术与当下文化、社会情境的互动状况。海波摄影作品
艺术家陈秋林以女性的视角、怀恋的方式记录与重组了三峡大坝拆迁的影像。经过沿途云阳、奉节、巫山等地的拍摄,呈现出三峡移民生活的现状。其作品中环境与人物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与冲撞所营造出的悲剧感,也成为陈秋林作品的特色。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表示,将以本次展览为开端,逐渐丰富馆内当代艺术收藏体系。杜尚 《现成的自行车轮》
另外,当代艺术的时间成为循环的,回旋的,累积的时间,比如隋建国《时间的形状》;当代艺术的时间是现场的,当下的。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验是无法被图片、音像记录所替代的时间。简单来说,用一张照片和影像记录下来,实际上跟现场是不一样的,那个现场过去就过去了,当代艺术有着不可取代的当下感,比如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给人一种很神奇的感觉;当代艺术不再追求时间上的恒常和永久。像蔡国强《天梯》,这个作品展览出去那一天它将不复存在。隋建国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工:一个博物馆如何面对当代艺术作品?肖鲁行为艺术
作为一个博物馆,面对非实物化的东西,公众的记忆如何被唤起?这在当代的博物馆当中,可能在制度的建构、收藏的理念当中都需要重新去思考。我想,博物馆的收藏理念当中如果把作品的概念慢慢地往媒介的概念上转化,视野就不会有局限性。比如说关于媒介、影像、声音的记忆都能够唤起公众记忆,在这样的关于媒介的多手段介入的情况下,物质化和数字化的存在关系也是博物馆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李天元作品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李晓峰:中国的“混现代”傅中望作品
其次,关注作品本身,可能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背后潜在的话题,那些话题更多的是语言本体的问题。展览作品中的很多形式,比如说这些水墨作品,我们如何以当代艺术的视角来看它,用图像的视角和当代社会文化关系是一种眼光,我们把它从最开始的笔墨关系来看又是一种存在。所以语言的思考在今天当代艺术中也非常重要。另外,今天高校的美术馆、博物馆和今天的大学学科建设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