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 有福之州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要闻 > 评论 > 正文

澳大利亚外长访华,能否助力中澳关系“重整行装再出发”?

2022-12-23 12:08  中国新闻网   - 

  中新社北京12月22日电 (谢雁冰 黄钰钦)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12月20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访问。此访恰逢中澳建交50周年之际,也是自2019年底以来澳部长级官员首次访华。

  半个世纪以来,中澳关系有过高光时刻,近年却经历低谷时期。对于中澳关系面临的问题,中方曾明确指出,根子在于澳前政府执意把中国视为“对手”甚至威胁,对华采取了一系列不负责任和轻率的言行。

  今年5月,随着澳大利亚新政府上台,外界普遍关注其能否重拾“对华理性”。澳新政府今年来也多次展现出改善和发展澳中关系的积极意愿,尤其是双方建交50周年的特殊时间节点,为澳中关系回归初心、校准航向提供了重要契机。

  今年以来,中澳加大了接触和互动频率。两国防长6月在新加坡进行会谈。此后半年内,中澳两国外长在巴厘岛和纽约两度见面会谈,并通过电话进行沟通。更重要的是,在G20巴厘岛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举行面对面会晤,为双边关系改善指明方向、作出战略指引。

  在中澳建交50周年纪念日之际,习近平同澳领导人互致贺电。习近平指出,中澳建交50年来,各领域务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澳方也表示,这一正确决定为两国发展强劲、持久和互利关系铺平了道路。外界还注意到,在黄英贤访华当天,阿尔巴尼斯在《澳大利亚人报》上发表了署名文章,纪念两国建交50周年。

  在上述背景下,黄英贤中国之旅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凸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指出,中澳关系50年的发展历程说明,两国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没有历史积怨和根本利益冲突。澳外长在此时访华,具有重大象征意义,将有利于双方总结50年交往互动的经验和教训,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改善。

  “黄英贤此访既逢历史节点,又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陈凤英表示,中澳两国领导人巴厘岛会晤达成重要共识,澳外长此访是进一步落实的重要举措,有望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确轨道。

  关于中澳关系,中方多次明确改善中澳关系没有“自动驾驶”模式,重启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此访期间,一个重磅行动便是:新一轮中澳外交与战略对话。自2018年第五轮中澳外交与战略对话后,这一对话机制已暂停4年,此次重启备受外界关注。

  王毅在此轮对话中明确表示,过去几年,中澳关系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其中的教训要充分汲取。双方应以纪念建交50周年为契机,回归初心、校准航向、重整行装再出发,推动双边关系进一步改善并可持续地向前发展。

  此外,王毅强调,双方要恪守建交时的承诺,坚持正确的相互认知和成熟的相处之道,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不再走回头路,不再翻烧饼。他还就中澳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互利共赢。

  中澳两国近一段时期以来,均不断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陈凤英对此分析称,澳对华认知曾出现偏差,屡屡在涉港、涉疆、涉台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问题上,采取错误言行,以致中澳关系不断遭遇困难。此轮外交与战略对话,中方再次针对中澳关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战略高度提出有针对性的主张,有利于为两国关系把舵定向。

  此次,双方发表了中澳外交与战略对话成果联合声明,同意保持高层交往,启动或重启双边关系、经贸问题、领事事务等六个领域对话沟通,并强调支持两国人文交流。

  “中澳恢复交往渠道对改善双边关系是重大利好,有利于中澳共同寻找更成熟的相处之道。”陈凤英分析说,特别是经贸作为中澳关系的重要“粘合剂”,可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夯实根基。

  澳国内对澳中关系重回正轨也充满期待,尤其是工商界。据《澳大利亚人报》此前报道,随着对澳中关系乐观情绪增强,中国之行摆上澳大利亚商界领袖议程。联合声明中特别提到,双方同意支持中澳工商界首席执行官圆桌会和两国商业团组互访,为中澳经贸往来再释积极信号。

  在探讨未来两国关系重回正轨时,如何处理彼此分歧是一道“必答题”。不可否认的是,中澳之间的分歧仍客观存在。刘卿指出,澳外长此访有利于双方通过协商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而澳方将如何把共识落实为具体行动,同时在重要国际议题上不跟随别国亦步亦趋,还需拭目以待。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以强大内需支撑高质量发展(评论员观察)
下一篇:美超长法案急速“通关”的背后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