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新闻网 | 中国 | 国际 | 社会 | 娱乐 | 时尚 | 民生 | 科技 | 旅游 | 体育 | 财经 | 健康 | 文化 | 艺术 | 人物 | 家居 | 公益 | 视频 | 华人
投稿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主页 > 人文 > 艺术 > 正文

莫奈与同行者:自然光影里,有他们取之不尽的灵感

2021-05-06 12:57  澎湃新闻   - 

印象派不单单是指一个画风流派或者一场艺术运动,它更像是一场集体冒险,将一群志趣相投——尤其是对室外写生实践及对呈现当下现实生活怀有极高热情的艺术家聚集在一起。
 
“莫奈与印象派”特展这些天正在上海Bund One Art Museum展出,呈现了法国玛摩丹莫奈博物馆馆藏的六十一幅莫奈与印象派大师们的精品之作,其中,德加、莫里索和雷诺阿等艺术家尤其专注于人物肖像画的表达;而毕沙罗、西斯莱、基约曼和希涅克等则侧重于打破传统形态的方式去描绘风景。澎湃新闻特刊发整理部分展品的鉴赏部分。
 
先行者
 
展厅的开端呈现的是印象派的先行者卡米耶·柯罗(1796-1875)、欧仁·布丹(1824-1898)和朱利斯·巴斯蒂安·勒帕热(1848-1884)的作品。他们是率先开始摆脱学院派绘画所强加的标准主题和体裁。比起宗教、神话或历史场景,这些画家更偏爱自然主义,赞美现实和世界的多样性。自然主义为更真实的表现手法开辟了道路。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翁弗勒尔:恩惠海岸的林木》1830©MuséeMarmottan Monet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翁弗勒尔:恩惠海岸的林木》1830©MuséeMarmottan Monet

欧仁·布丹《退潮后的小船》1883-1887©MuséeMarmottan Monet

欧仁·布丹《退潮后的小船》1883-1887©MuséeMarmottan Monet

在印象派崛起的过程中,这些画家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来自其室外写生实践。柯罗和布丹来到画室写生,描绘他们所看到的大自然。为此,他们需要在便于携带的小幅画布上创作。由于创作过程更为迅速,其作品中的笔触清晰可见,而整体色调也因白天的光线而偏浅。《退潮后的小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作为极其善于捕捉天气变化的大师,布丹为印象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此外,布丹还是莫奈的启蒙恩师,莫奈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有朝一日成为画家,那一定是布丹的功劳。”
 
莫奈和他的朋友们
 
克劳德·莫奈(1840-1926)一生与风景相伴,大自然是他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前半生,他往来于巴黎市郊和诺曼底(法国西北部),也在欧洲各地游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莫奈一直在寻求捕捉风景所带来的感官体验,无论是春日的耀眼光芒的《漫步阿让特伊》、工厂间的烟雾缭绕的《圣拉扎尔火车站》,抑或是诺曼底的乡村《绿树成荫的草甸》。通过连续不断的创作,他得以抓住一天中不同时间、一年中不同季节的光线变化。克劳德·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MuséeMarmottan Monet

克劳德·莫奈,《圣拉扎尔火车站》,1877©MuséeMarmottan Monet

克劳德·莫奈,《吉维尼的黄色鸢尾花》,1887©MuséeMarmottan Monet

克劳德·莫奈,《吉维尼的黄色鸢尾花》,1887©MuséeMarmottan Monet

克劳德·莫奈,《睡莲》,1916-1919 ©MuséeMarmottan Monet

克劳德·莫奈,《睡莲》,1916-1919 ©MuséeMarmottan Monet

中年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从《吉维尼的黄色鸢尾花》到他的晚年作品《睡莲》,莫奈的创作逐渐跳脱了表现手法,而专注于主题的本质。爱德华·马奈,《斜倚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1873©MuséeMarmottan Monet

爱德华·马奈,《斜倚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1873©MuséeMarmottan Monet

爱德华·马奈(1832-1883)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法国,他代表着现代绘画艺术的开端。他的年龄比一众印象派画家稍长,因此既是这一流派敬仰的模范,也是与其同行之人。他接受正统的学院派绘画训练,曾在巴黎卢浮宫临摹画作,并通过周游欧洲接受了更为完整的绘画教育。
 
纵观他的整个艺术生涯,当代主题更受马奈偏爱,他对此也颇为驾轻就熟。以《斜倚的贝尔特·莫里索画像》为例,腰带是整幅画作唯一突出的细节,黑色礼服的处理方式与背景相同,成为作品的创新之处。这幅作品也象征着马奈与贝尔特莫里索之间的深厚友谊,后者同样是一名画家,曾做过马奈六年的模特,后来嫁给了马奈的弟弟尤金。贝尔特·莫里索,《静物写生:切开的苹果和玻璃罐》,1876©MuséeMarmottan Monet

贝尔特·莫里索,《静物写生:切开的苹果和玻璃罐》,1876©MuséeMarmottan Monet

贝尔特·莫里索,《持扇女人(又名(在舞会上)》,1875 ©MuséeMarmottan Monet

贝尔特·莫里索,《持扇女人(又名(在舞会上)》,1875 ©MuséeMarmottan Monet

贝尔特·莫里索(1841-1895)是第一位女性印象派画家。她从小热爱绘画,受柯罗影响来到户外写生,并师从柯罗。莫里索也是爱德华·马奈的弟媳,热衷于人物画,尤其是她周围的人物。《持扇女人》又名《在舞会上》,描绘了这位艺术家和她家人经常出入的社交圈。莫里索富有表现力的笔触令画中模特的优雅服饰和配饰生动自然。埃德加·德加,《亨利·胡厄画像》,1871©MuséeMarmottan Monet

埃德加·德加,《亨利·胡厄画像》,1871©MuséeMarmottan Monet

埃德加·德加,《迪克罗夫人画像》,1858 ©MuséeMarmottan Monet

埃德加·德加,《迪克罗夫人画像》,1858 ©MuséeMarmottan Monet

埃德加·德加(1834-1917)出生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其后不顾父亲的反对,前往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艺术。深受古典主义熏陶的他对绘画独具品味。在《亨利·胡厄画像》(1871年)中,铅笔线条生动刻画出了这位艺术家童年好友的面部特征。而除了人物本身,德加的作品也捕捉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迪克罗夫人画像》的主人公迪克罗夫人是作者在美国做棉花生意的舅妈。画中的她身穿黑色礼服,透露着威严和权威感。这幅快速绘制而成具有印象派特征的草图,通过看似游离在外的蓝色和红色的点缀而提升了画面的整体亮度。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昂蒂布(又名 田园中的少女和孩童)》,1900©MuséeMarmottan Monet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昂蒂布(又名 田园中的少女和孩童)》,1900©MuséeMarmottan Monet

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在巴黎夏尔·格莱尔的画室与莫奈和西斯莱相识,随后成为了朋友,经常一同在巴黎周边进行户外写生。展厅中,雷诺阿小幅风景画展现了印象派画室的典型创作方式,《田园中的少女和孩童》(约1900年)在便于携带的小幅画布上完成创作,体现出一种纯粹的绘画形式。然而,与他的好友不同,雷诺阿更多关注的是人物和绘画线条的内涵。卡米耶·毕沙罗,《冬季,集市归来》1878©MuséeMarmottan Monet

卡米耶·毕沙罗,《冬季,集市归来》1878©MuséeMarmottan Monet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曾通过举办展览等方式积极推动印象派的发展。他是首位在创作中完全摒弃黑色和赭石色的画家,以此引领更为明亮的绘画风格。这一风格延续到了他的扇面设计作品《冬季,集市归来》——扇面同样是其他几位印象派画家的创作媒介。阿尔弗雷德 ·西斯莱,《圣马丁节的夏日风光,莫雷镇近郊》1891©MuséeMarmottan Monet

阿尔弗雷德 ·西斯莱,《圣马丁节的夏日风光,莫雷镇近郊》1891©MuséeMarmottan Monet

阿尔弗雷德·西斯莱(1839-1899)是一位纯粹的风景画家。他致力于表现大自然最诗意浪漫的一面,但由于当时巴黎及其周边地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变革期,他选择乘火车离开首都,来到他最想要通过画作呈现的纯净之地。1880年,西斯莱来到离巴黎数公里远、枫丹白露附近的莫雷镇。白道峪这座卢安河畔小镇的魅力,他在此定居,并将周围的田园风光作为他创作的主题。
 
后印象派艺术家保罗·希涅克,《威尼斯》1908©MuséeMarmottan Monet

保罗·希涅克,《威尼斯》1908©MuséeMarmottan Monet

保罗·希涅克(1863-1935年)属于后印象派艺术家,代表莫奈和他的朋友们之后的新生代。与印象派相同,希涅克推崇绘画中的光线和纯色。然而,与前者偏直觉的手法不同,他更喜欢有条不紊的理性绘画方法。此次展览呈现的是希涅克所绘出其纸上水彩。布朗什·奥什代·莫奈《在水边》1929©MuséeMarmottan Monet

布朗什·奥什代·莫奈《在水边》1929©MuséeMarmottan Monet

布朗什·奥什代·莫奈(1865-1947)是克劳德·莫奈的儿媳。她曾在吉维尼跟随大师学习绘画,但与莫奈儿子让结婚后,她逐渐放弃了绘画,直至1914年丈夫去世,她便回到了吉维尼照顾莫奈,陪他度过晚年,自己也重拾画笔。她的作品以乡野田园为主题,笔触生动,色彩淡雅,继承了印象派的传统,如展厅中的作品《在水边》。亨利·勒·斯丹纳,《坎佩尔的清晨》,1923©MuséeMarmottan Monet

亨利·勒·斯丹纳,《坎佩尔的清晨》,1923©MuséeMarmottan Monet

与布朗什·奥什代·莫奈一样,亨利·勒·斯丹纳(1862-1939年)也是印象派团体的追随者之一,从作品《坎佩尔的清晨》中即可窥见一二。阿尔伯特·勒堡《托内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1909©MuséeMarmottan Monet

阿尔伯特·勒堡《托内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1909©MuséeMarmottan Monet

阿尔伯特·勒堡(1847-1928)出生于诺曼底的鲁昂市,在阿尔及利亚教了四年绘画。他于1876年回到法国,地中海的艳阳令勒堡的绘画风格为之一变,色彩越来越亮丽,笔触也越来越轻灵。随后他加入了印象派团体,并创作勒诸多田园和城市风景画。与毕沙罗一样,勒堡对巴黎的绘画诠释勒法国首都的景色,例如《托内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和《协会广场》。
 
结合莫奈及其同行者们的作品来看,我们得以清晰地观察到每位艺术家的抱负及独特的风格。无论呈现方式如何,每一位印象派画家都为绘画艺术的革新做出了贡献。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美国新闻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uscntv@outlook.com。

上一篇:在当下如何“点评”笔墨,走进中国文人画的审美核心
下一篇:对决与“奇迹风景”的消亡,读丹下健三与日本建筑屋顶

热点新闻

重要通知

服务之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网站地图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美国新闻网的立场和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美国新闻网由欧洲华文电视台美国站主办 www.uscntv.com

[部分稿件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邮箱:uscntv@outlook.com]